七一社区        注册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芦山答卷【2】

——写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之际

蜀平

2015年04月20日09:25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首页

原标题: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芦山答卷

[六]

用发展的眼光看,灾后恢复重建绝不仅仅是“复原”,更是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能力的升级、整体风貌的提升,为灾区可持续发展打造跳板、拓展空间。

检视近期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分布图,有个特点十分明显:多位于西部高山峡谷、地灾频发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往往是人们对这些地区最直观的印象。

地震带来创痛,重建蕴含机遇。如果把遭遇灾害比作一次“跌倒”,那么“跌倒”之后,光是缓口气、原地站起来,还是在战胜灾害的崛起中脱胎换骨、超越自我?

答案,就在记者的眼睛里。一排排造型独特、木石结构浑然一体的建筑群,在阳光下泛出金黄的光泽,这里是与宝兴县城隔河相望的穆坪雪山新村。重建之后,雪山新村盯上了乡村度假旅游业。“我们新建的多是三层小楼,底楼搞餐饮,二楼自家住,三楼腾出来统一风格、统一装修,开家庭连锁旅馆接待游客。”穆坪镇党委书记李德伟显得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就是将重建与发展结合起来,以重建提升新村整体风貌,以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走在地震灾区,我们屡屡听到这样的观点:重建与发展是一体两面,离开发展的重建,建不好,更走不远。

毋庸讳言,只有将恢复重建与规划提升、功能提升、水平提升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相结合,才能发挥灾区自身生态、区位、资源、重建政策等优势,放大重建效应。只有这样的“造血式”重建,才能成为补发展欠账的有利契机,为芦山地震灾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论生态,灾区虽然地处偏远,但青山绿水、生态优美,发展绿色产业、特色旅游业未尝不是“以长补短”。雅安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生态打底无疑是其最大的潜力和最响的名片。在天全县,一座依托自然生态,集生产示范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孵化、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拔地而起,将当地农业发展拉升一个档次;在上里镇,特色农居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助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雅安,正着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论资源,灾区虽然工业落后,但资源富集、劳力充沛,发展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未尝不能“突出重围”。雅安的水电、矿产、茶叶等,都是“叫得响的资源”。进入宝兴县玉龙石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听不见刺耳噪声,看不到粉尘飞舞。兴建废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引进水切割工艺,注重产品高端化设计,汉白玉边角余料被加工成精品马赛克,80%出口国外,附加值由过去每吨数百元提升至10万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其实大有可为。

论产业,灾区虽然限制无序开发,但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建设飞地园区、构建共享机制未尝不可“抱团取暖”。芦山、天全、宝兴等重灾区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产业发展要求高、容量有限,客观上属于限制开发区。能不能“飞出去”异地发展产业?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样本。飞地园区地处名山区境内,实行市、县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发展成果的管理体制和利益链接机制,机械装备及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利益分成向“飞出地”倾斜,其结果,是灾区涵养生态与异地产业发展的双赢。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建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也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后劲的过程。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强筋壮骨、整体跨越……地震灾区的重建之路,正越走越宽。

[七]

灾后恢复重建中,多方投入的重建资金怎么花,是门学问,更考验能力。务实重建、节约重建,标注灾后重建的新刻度。

恢复重建中,短期内集中开工这么多项目,集中投入数百甚至上千亿资金,“钱”的问题始终引人关注。

灾区上下形成共识:搞好重建,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始终坚持符合实际、合理适度、务实节约的原则。

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广场入口处,立着一块就地取材的巨石。以石为碑,上面刻有“凤翔新民赋”——南邻通衢,北环碧溪;阡陌交通,产村相融……极富文化气息的石碑为新村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全程参与小区重建的镇党委书记杨斌介绍,按最初设计,这里该立着一尊凤凰展翅的钢结构雕塑,预算投资100万元,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更改原设计方案,用当地山间的巨石取代,如此一来,实际只花了5万元。

资金安排,体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布局城乡住房、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既防止低水平复制,又严禁贪大求洋、华而不实、搞面子工程。建立重建规划“纠偏机制”,对重建项目和资金安排据实作出优化配置和调整。在清理压缩党政机关办公楼和业务用房过程中,调整出1.2亿元资金用于住房、学校、道路等民生项目重建,恢复重建的实际效果有效提升。

项目投入,体现“实用管用”。对所有重建项目的招标控制价、预算安排、投资变更、财务决算全部纳入财政投资评审,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财政部门对4008个灾后重建项目进行控制价、结算、变更评审,送审金额243.23亿元,审定金额227.38亿元,综合审减率6.52%。严格的项目投入管控,实现了重建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务实节约 。

正面引导,体现“针对实情”。深入细致做好灾区群众思想工作,引导对重建的合理预期,消除盲目攀比心态,激励他们自力更生、立足实际搞好恢复重建。

在灾区采访,记者听到两个颇有“新意”的表述:一是有限的资金要用到刀刃上,还要注重效果最大化;二是资金如“布”,只有那么多“布”,所以花起钱来除了“量体裁衣”,还要“量布裁衣”。无疑,它们都与资金使用有关,与务实节约有关。

[八]

地方作为主体,离不开群众参与;群众广泛参与,铸就恢复重建的牢固根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始终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主力军和原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平常时期,还是非常时刻;无论是开展经济建设,还是应对极重灾害。

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抗灾救灾到恢复重建,这条“红线”贯穿始终。

灾区群众既是地震灾害的受害者,也是恢复重建的受益人。能否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灾后重建,不仅直接关系灾后重建的进程,也影响到群众对重建成果的“满意指数”。“群众满意是最高要求,群众认可是最硬标准。”这一理念换来的是:重建决策,听群众意见;重建过程,靠群众参与;重建创新,集群众智慧;重建结果,由群众评判。尊重群众意愿、发扬首创精神、协力攻坚克难,成为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一大亮点。

不能不说的,是恢复重建中创造的充分体现群众主体意识的自建自管新机制。众所周知,住房重建紧连群众切身利益,矛盾纠纷多,协调处理难。“群众自己的事情就让群众作主自己办”。在党委政府引导下,232个新村聚居点建立起“自建委”,对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由群众自主选择、民主决策,那些看起来很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有例为证——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组建的“自建委”,成立伊始,便和施工方“杠上了”,双方经过10多次谈判博弈,方才签订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施工合同,每平方米价格也“谈”到了群众认可的850元。

住房建好了,新村成型了,搬进新家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雅安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引导“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变,实现群众的管理自主、利益自享、矛盾自调,将群众参与的效应延伸放大。

事实证明,通过“自建委”、“自管委”这一载体,不仅激发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更有效化解了恢复重建中的诸多矛盾,开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九]

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党员干部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带头人,也是“定盘星”。灾后重建的战场,就是党员干部的考场,检验并彰显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本色。

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硬不硬,战斗力强不强,灾难是最好的“试金石”。

灾后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干部队伍再造、党员作风重塑的过程。

危难之际显担当,重担压身验真功。一支坚强有力、廉洁自律,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恢复重建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恢复重建的实践,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的“考场”。在灾区,创新群众工作法,实行市级领导“包县联点帮扶”、市级部门“联村帮户”,270余名市、县领导干部联系143个乡镇(街道),6400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21万重建户。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坐一根凳、同讲一席话、同聚一条心、同向一起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些重建中的难题也在与群众“交心换心”中融化消解。

恢复重建的实践,是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赛场”。在灾区,鲜明崇尚实干、有为有位的导向,营造风正心齐、苦干实干的氛围,注重从恢复重建一线发现、锤炼、使用干部。在全省率先采用记功的方式激励一线干部,制定重建期间公务员奖励办法,先后对30个单位60名个人记功。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蔚然成风。

恢复重建的实践,是提升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加速器”。在重建中学习重建,在排难中增强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拧紧“总开关”,干在最前列,冲在第一线,哪里矛盾多、困难大,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罹患癌症却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奋战在恢复重建的第一线,被人们誉为“抗癌书记”。正是有一大批袁超式的干部带头实干、敢于担当、勇破难关,灾区才一天天“旧貌换新颜”。

平常,人们常用“主心骨”、“顶梁柱”来形容党员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到了灾区,见到那一个个沉在基层、扑向工作的忙碌身影,这样的词句便生动而鲜活起来,人们会更加明白“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的深刻含义。

[十]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是的,没人喜欢灾害带来的撕裂与伤痛。但是,人们却不能左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能做的,就是研究其规律,掌握其性状,以科学的思维和手段防灾、避灾、减灾,努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人们能做的,就是以更加顽强的姿态,高昂着头颅,勇敢面对一次次灾害,并不断在灾害中汲取浴火重生的力量。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灾害之后,生活继续……

站在芦山县龙门乡龙门山庄大院里,一边是已建成投用的两层木结构房屋,餐厅、茶馆、客房,一应俱全;一边是正在施工的两层钢混结构房屋,升级的房间、新修的会议室,已显雏形。朴实的山庄老板彭大芬毫不掩饰对未来的憧憬:政府今后将重点打造龙门旅游古镇,我们肯定不愁客源。

彭大芬正是灾区群众的缩影,乐观、坚强、淡定,始终对未来满怀信心。

两年的时光里,奔腾不息的青衣江,已把灾难与苦痛沉淀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勇于克难、自强奋进的涛声激荡在岁月的天空。

从地震的创伤中复苏,灾区正趟出一条新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重建之路。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这条新路将引领四川人民、引领灾区人民,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之时,始终临危不惧,奋勇向前!

“4·20”芦山地震两周年前夕,本报记者赴雅安灾区调研采访。新城新村、新区新园、新路新桥、新楼新厂,新的家园、新的景象、新的生活、新的笑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浴火新生的新芦山、新雅安。请您拿起手机,扫码观看,与我们一起走进灾区,感受新貌、感受巨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