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燃灯者”邹碧华【4】

记者  李泓冰  郝  洪

2015年03月11日08: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司改奋楫者

邹碧华四十多年的人生积累,仿佛都是为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司法改革而贮备。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如蓄足能量的火山,喷薄出浓烈的光和热。

国家层面的司法改革方略既定,需要敢于担当也善于担当的操盘手。

顶层设计,中间推进,基层实践——将顶层设计的战略意图,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是对处于中间层的改革推进者们的巨大考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邹碧华及上海司改团队的手中,历经了34稿的不断磨合,就是试图寻找融通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改革路径。

自担任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之日起,邹碧华就没有休息过,几乎每个双休日,每天晚上都要加班,有时凌晨两三点才从办公室回家。

上海法院司法改革两大重心——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前者是法院内部的机制改革,上海已有探索;后者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法官员额要从原来的49%压缩到33%,法官人数在减少,但案件量却逐年递增,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尖锐矛盾?邹碧华在方案中提出法官助理概念。“让法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办案。”

谁能进33%员额?传统做法是为了保持法官比例,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把助审员切掉。这样一来,年轻人工作积极性没了,一些多年未办案子的老法官们重返一线,他们能否担得起独立审判责任?

邹碧华忧心忡忡,在各个不同场合呼吁,不能让年轻人“就地卧倒”,“要有科学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那么,谁有能力上?如何考核法官的办案水平?邹碧华成立了工作小组,上海有多少法官、一年要审多少案子、有多少种类、总计要耗费多少时间,把这些数据调研出来,再分析测算,整出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法官工作量和办案质效的考核就有了科学依据。

“他这个计算公式很‘可怕’,很科学。做司改,如果上海觉得一项改革措施可行,而且碧华团队进行过调研分析,让人就踏实多了。”贺小荣每次到上海出差,邹碧华总会请他到上海高院图书室坐坐,两人各要一杯浓咖啡,畅聊司法改革。

贺小荣至今记得两人最后的热聊。邹碧华关注的是法官权力监督问题。还法官以独立审判权,这是司法改革大方向,坚决不能动摇。他担心的是,以目前法官队伍现状,恐怕不能全盘照搬国外,“中国法官队伍多是师父带徒弟,一茬茬带出来的,你一下子拿掉他的拐杖,弄不好会出问题。”改革成果万一失陷于明显的体制漏洞,将授人以柄,甚至使改革归零,“那我们就是历史罪人了!”

司改从起步到今天,始终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各种声音、各种意见,一浪又一浪扑向身处改革前沿的划桨手。

“邹碧华”们面对一个环环相扣、互相掣肘的循环:法院地位不高,法官专业化程度不够、难以承担独立审判责任,法官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才,法官队伍庞大,司法腐败,审判层层审批环节太多……

退一步是悬崖,进一步是峭壁。但邹碧华从不抱怨。

司法改革很复杂,非法院、检察院一家能单兵突进,它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法官待遇要提高,提高多少,作为操盘手,邹碧华得去争取,有时要看冷脸色。若争取不到位,圈内人也不理解,觉得人数减了,责任加码,工资却没加多少,很多基层法官有怨言,甚至打电话骂上门:你搞的这是什么改革!

同在法官微信群,有些改革参与者有时受不了冷言冷语,会驳回去。而邹碧华总是平和有礼,耐心解释。他安慰同道,说改革就是一点点拱出来的,要有拱卒子精神。

每谈司改,邹碧华就精神抖擞,很少人看出他身体严重透支。

2014年4月的一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到上海调研,邹碧华介绍上海信息化建设最新进展,天不热,他却满头大汗。贺小荣问他怎么了,他悄悄说:“昨晚一夜没睡,做汇报幻灯片。”

那天,周强院长问邹碧华,你在美国待过,英语好,能不能用英语到中央电视台去讲讲中国法院?邹碧华说:“可以的。”贺小荣眼前一亮,这将是中国法官第一次用外语对外讲述自己的法院,值得期待。

然而,“船到江心,操桨者骤然沉默”。但他的声音,仍在人间,鼓舞着同道: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人民中,融入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1日 24 版)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