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广安前锋:一条大环线带动“三增长”

2015年02月05日16:5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前锋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区建设实景图。(资料图片)

1月6日上午10时,前锋区代市镇政府会议室里异常热闹,来自岳庙、帽合等6个村的近30名村民和村干部正在与四川安柠宝现代农业公司负责人单小平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合同”。

“村民很乐意把土地流转出来,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到柠檬基地打工挣钱。”代市镇帽合村村主任王清禄说,此次帽合村流转土地340亩,涉及5个组。“安柠宝公司的单总还承诺,待柠檬有了收益后,一亩地给村委会7至10斤柠檬,按市场价折算,一亩地我们至少可以收入30元,这样我们村集体收入一年可增加1万多元。”

“1万元看似不多,但对于偏远山村来说用处可大着呢。”王清禄坦言,这笔收入可以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或是帮扶困难群众。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农民、村集体经济和财政“三增收”的目标,如今正在前锋区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源于该区利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狠抓“111”工程前锋环线建设,努力打造产村相融升级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4年,前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92元,同比增长12.3%。

多元投入激发发展活力

1月6日下午3时,沿着平坦的沥青马路,记者乘车沿代市镇岳庙村、桐子村、大田村行进,道路两旁农民新村美如画,产业基地里果蔬长势喜人,一幅幅农村发展的新画卷铺展开来。

2014年6月,我市大力实施“111”(一个大环线、一个单元、一条连接线)工程建设。前锋区作为大环线上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思路,统筹推进新村、产业、旅游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实施“111”工程,资金保障至关重要。据悉,为扎实推进“111”工程建设,前锋区建立了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区级财政投入“111”工程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整合农业、水务、扶贫、交通、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1.02亿元,带动农民筹资投劳2000余万元。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大力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111”工程建设,多渠道累计筹措建设资金4.8亿元。

资金有了充足保障,发展活力得以激发。前锋区按照“111”工程大环线规划,主动对接华蓥市,加快完善以旅游轴线为骨干、村组公路为支撑、便民路为末梢的农村交通网络。新建成代市岳庙至帽合村7.6公里交通轴线,改建了观塘农业园区至代市岳庙10.4公里交通干线,形成串联“一心一廊七区”的乡村旅游环线。同时,还建成村、组水泥公路18.2公里和便民路22.3公里,形成了干支分明、联网闭环的交通网络,打通了片区与农户单元的末梢。

“现在,我们新农村不仅生活条件好了,出行方便了,还能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代市镇桐子村5组村民郑祖富如是说。

据代市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0年,前锋区就在观塘、代市、虎城片区规划建设了3条20.6公里的新农村重点村公路,观塘、代市等乡镇随之连成一片,形成了环线公路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去年以前,环线两边就有2000户村民流转了土地,而去年又新增了1000余户村民流转土地,如今,环线两边流转土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0%。”

产村相融鼓起群众“钱袋子”

来到前锋区万亩柚菜基地,方佳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管理员魏衣明正带领10余名村民在龙安柚树下收割白菜。坎菜、过秤、装车,不一会儿,满满一货车白菜就被运走,将销往重庆。

魏衣明说,方佳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月,流转土地1100余亩,坚持“以菜养果”的方式发展柚子和蔬菜产业,不仅合作社收入可观,还使300多户农户直接从中受益。同时,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桐子、大田、岳庙等12个村的1200余户农户也开始种植时令蔬菜,找到了致富门路。“我们每年种植两季时令蔬菜,天天都要花钱雇村民来干活,最多时达100多人。”

“以前,自己种庄稼,不仅买种子、化肥要费心,还要担心收成不好,现在只需要帮老板把活干好,就能赚到钱。”正在地里干活的桐子村7组村民尹远兵如是说。

尹远兵还告诉记者,他家的3亩土地已全部流转,他和妻子常年在基地干活,每天能挣到80元工钱,加上流转的土地租金,如今他家一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

“加入合作社硬是安逸,和公务员一样既有保底工资,年终还有绩效奖。”蒋先富是观塘镇梅坪村人,他口中说的就是广安鲲鹏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保底计薪+劳力入股+按劳分红”机制。

蒋先富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长期在合作社工作,不仅土地租金一分钱不少,还可以打工挣钱,年终还可分红。2013年,他和妻子从合作社分红1万多元,预计2014年他们夫妇还将分红1.2万元。

“我们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实行的就是‘保底计薪+劳力入股+按劳分红’机制,其中公司占50%,技术人员占20%,工人占30%。”广安鲲鹏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光维告诉记者,由于兑现了年终分红的承诺,合作社已从最初的30名会员发展到了53名,并成为前锋区“守合同重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这样的机制,不仅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更带动了百姓增收致富。”张光维说。

据悉,前锋区将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111”

工程建设的重要原则,依托农业龙头公司,建立完善了农户、集体和业主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三增长”。如:聚丰公司的“返租倒包、专业生产、订单回购”机制;安柠宝公司的“公司建基地、分包农户管理、统一回购销售”机制;旭日合作社的“合作社+订单+基地”的托养式机制……

截至2014年底,前锋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4.7万亩,发展专业大户135户、专合组织95个、家庭农场1个。探索建立了“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还逐步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旅结合乡村旅游成致富新路子

1月6日下午,前锋区观塘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一批来自山东、重庆的客人。

食用芦荟、水晶菜、五色彩椒、红心火龙果、百香果……客人走进园区展棚时,即刻被展棚内的奇特果蔬所吸引,连连询问农业园的工作人员。

“百香果含有十几种水果的浓郁香味、17种氨基酸和165种对人体有益物质,口感独特。”据观塘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刘茂雄介绍,园区充分发挥核心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化经营管理和运作,大力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地带动了园区农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引进龙头企业近20户,已发展起以蔬菜、龙安柚为主,葡萄、火龙果、西瓜、草莓、花卉等为辅的特色产业供游人休闲观光。2014年,园区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走进龙滩乡伍山村,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仅短短一年时间就摇身一变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伍山村背靠华蓥山,交通便捷,有数百亩桃林,风景秀丽。在打造伍山新村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结合伍山村的产业特点,对该村进行了乡村旅游规划,修建起农家乐,配套了鱼塘、野猪养殖场、风情蒙古包等旅游设施,带动群众走上了一条靠乡村旅游就能在家门口致富的“新路子”。

据悉,前锋区把农旅结合、产村相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精心编制观塘碧峰至代市帽合30平方公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暨重点部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与广安、华蓥片区无缝衔接、连片拓展,全力打造观塘碧峰——代市天桥沿线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带。目前,观光旅游线路上已经形成逸国花乡(碧峰徽派老宅)、观塘现代农业园区、代市观塘万亩现代农业柚菜基地、代市岳庙新村等主要景点。

2013年,前锋区引进逸国花香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位于观塘镇碧峰村,规划用地6600亩,采取“大农业、大生态、大旅游”融合型发展模式,集农业观光、滨水休闲、养生度假、生态居住、社会服务为一体,着力打造引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

“土地流转后我有租金收,逸国花香开工后我在工地有活路做,每天和儿子在工地打桩,有近500元的收入,比种地和在外下苦力强多了。”碧峰村村民邓学礼如是说。

碧峰村党支部书记熊洪金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回到村里,就地干活挣钱。同时,村里正在筹划成立劳务合作社,按需向逸国花香培训花卉管理、建筑技能等方面的工人,开辟就业新途径。(孙维铁 杨雪莲)

(责编:赵淑霞、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