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2】

2015年02月02日08: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3.第三个五年计划 为村代言:“让村民过上城市里羡慕的生活”

蒋乙嘉出名了。不是因为他赚了钱,而是因为他花了钱,他把自己1680万身家全都花在了生他养他的拱市村。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拱市村已经担任了27年村支书的朱中华对蒋乙嘉的当选心服口服,他说,“蒋乙嘉回来已经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愿意跟着他干,他就是全村的代言人。”

名人效应初显。蒋乙嘉组织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成功流转了包括拱市村和周边村庄的2200亩土地。蒋乙嘉以公司名义先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业和水产养殖业。前3年公司承担租地、种苗、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时,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工,利润按4:4:2比例(公司40%、农户40%、村集体20%)分成,实现“村两委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农民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营。预计3年后产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

2014年5月7日,村民正在坡地上栽种柚子树。图片来源:新华社四川频道

闻着花香果香,养蜜蜂的陈驸华也来了。陈驸华是附近村的村民,春节前在媒体上看到蒋乙嘉的报道,深受感染,带着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影响的“驸华蜂蜜”来到常乐镇拱市村。陈驸华说,“蒋书记已经花了1000多万建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带不走的产业。我信他的诚意,也信他的能力。”陈驸华计划在拱市村发展蜜蜂养殖业的同时,跟蒋乙嘉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合作,培训村民和退伍军人养蜂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蒋乙嘉说:“从2007年回乡至今已将近8年,我计划花上1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拱市村的面貌。第一个5年打基础,修路筑渠盖文体中心,通过投资‘输血’改变村民的生活面貌;第二个5年布产业,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进优势产业,让拱市村在没有外部投资持续进入后逐步具备‘造血’功能;第三个5年,计划发展优势产业,包括特色种、养殖业和观光农业。通过这里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的产业布局,吸引游客前来。要让城里人愿意来,来了还要羡慕咱们村里人的生活。”

如今拱市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完成了房屋的重建和改造,建起了小洋楼。仅2012-2013两年,全村用于改建住房的花销就超过了1000万。将近50户村民已拥有私家车,其中不乏奥迪、本田一类的名牌好车。

4.提起妻女 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

第一次见到蒋乙嘉,他穿着白衬衣、蓝裤子、一双沾满泥点的运动鞋,憨厚地笑,手掌宽厚温暖,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历经商海沉浮,资产千万元的企业家。

7年来,蒋乙嘉几乎每天忙到半夜才入睡,曾犯心脏病,累倒在修路工地上;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甚至“有了钱,图出名”的冷嘲热讽,他不多做解释,用实干换来了信任、支持;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缺钱、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他不顾妻子反对,卖掉了在北京、东北的两处房产。老村支书朱中华说,困难面前,乙嘉总是一个人扛着。好几次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父母坟前默默流泪,一呆就是大半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领着人去田里干活了。7年多来,他带领群众实现了“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将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变成了“世外桃源”,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一直以来,蒋乙嘉对村里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定点帮扶了5名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资助了3户困难群众,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逢年过节时看他们过年物资有没有准备。从2007年开始,蒋乙嘉在村设立了助老基金,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慰问金。连续5年为50多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设立了10万元教育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5年间,蒋乙嘉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1300多万元。多年的善举,换来的是社会对他的认可和肯定,先后获得遂宁最具爱心慈善奖等诸多殊荣。

“我从小家里穷,离家去部队时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部队的这20年让我得到了全面锻炼,教会了我怎样坚强、怎样去努力。如果不是部队的培养,我一个穷小子哪有可能当上富商?”蒋乙嘉说,这些年,我认真思考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蒋乙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8人,他排行第六。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很难吃上一顿白米饭,常靠向亲戚借粮接济过日子;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穿,六七岁时还光着脚在地上跑。尝过苦日子的蒋乙嘉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当他2006年返乡探亲,看到乡亲们依旧过得清苦、愁眉不展时,再也坐不住了,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是一名党员,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有了钱,富了之后,只顾小家。看着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哪。”

蒋乙嘉简单的卧室。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遂宁站

妻子杨扉婷说,老蒋节俭惯了,在吃住行、穿戴用方面分文算计,平时吃剩的饭菜都要留着下顿再吃;最贵的一件衣服是800多元的夹克衫,还是打折时买的。但为拱市村致富,他却毫不含糊,把辛苦打拼十年的积蓄都贴了进去。当过洗煤厂搬运工、搞过矿业开发、做过保健食品,从沈阳到北京、内蒙古,这些年来丈夫赚钱不容易,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看到蒋乙嘉为村里发展一掷千金,杨扉婷也心疼过:“钱都给了乡亲们,孩子读书需要钱怎么办,我们老了靠什么生活!”蒋乙嘉却说:路修了一半,总不能停工成断头路吧?

提起妻女,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回拱市村后,他和妻子两地分离,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女儿全由妻子一个人照顾,他没能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准备今年让女儿回四川读书,陪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本网根据《“老总”村支书蒋乙嘉:我为拱市村代言》、《中国好人榜——蒋乙嘉》、《蒋乙嘉: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遂宁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蒋乙嘉,一位衣着朴素、一心牵挂着农民冷暖的军队复员干部,以“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将自己近10年全部创业所得的1600多万元钱投进山沟沟,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7年,终于把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然而,他却让我们看到了践行共产党职责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千辛万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尚品质和大孝情怀。他把自己的转业费及辛苦积累十年的千万元积蓄无偿投入家乡,使数千农民兄弟脱贫致富,这种义举不正是对“忠”和“孝”最好的诠释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