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来
一句格言就是一把戒尺,一个场景就是一面镜子,一份感受就是一种承诺。每一个学员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洗涤。
清晨,嘹亮的军号声打破了沈阳铁路局人才培训基地的寂静,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的学员一天的培训学习,在整齐的军事化晨练中开始了。
这是一座红色人才培训基地,这是一座党史教育基地,这是一座党员干部怎样做人、怎样为民的教育基地。
沈阳铁路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秉承“高扬旗帜、铸魂育人”的办学宗旨,历经数月精心打造的沈阳铁路局人才培训基地,于2014年9月1日正式落成。短短几个月里,这里举办了8期培训班,共有500名学员在这个熔炉里淬火锻造,回到各自岗位。
精神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动力。
走进培训基地,中心广场的“旗帜”主题雕塑映入眼帘,五个车轮与飘扬的红旗,蕴含着铁路兴路强国、为民服务的核心要义,让人顿时领悟──中国梦,铁路情;令人不禁深思──风猎猎,路迢迢。
主雕塑旁,“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壁廊熠熠生辉,与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题词墙遥相呼应。
连接它们的,是一条百余米长的“奋进路”。路的两侧,矗立着党的建设历程中光辉闪耀的“十六种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走在奋进路上,回顾党的征程,倾听党的召唤,牢记肩负的使命,激发奋进的动力。
登上蜿蜒山坡林间的“楷模路”,绿草如茵,景色别致。“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牛玉儒、“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为群众做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杨善洲,五尊雕像栩栩如生。走在楷模身边,他们那感天动地的一段段故事,他们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一个个画面,仿佛一下子就涌进心里、再现脑海深处。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一副对联,诠释着从政之道、为民之情;一座“爱民亭”,汇聚着更多不朽的精神财富。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用心去触碰党奋斗征程的精神热度,用心去丈量时代楷模的精神高度,让人肃穆、敬立、沉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为民、务实、清廉的声音在每个人心中久久回荡。
红色精神闪耀,红色旗帜飞扬,唤醒的是珍贵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探索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发展史。
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近1100平方米的党史教育展馆,浓缩着90多年来党的奋斗发展历程。
站在展馆序厅前,“党史辉煌”四个大字格外厚重深邃,墙壁上记载着党奋进历程中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对应的每一个历史时刻,仿佛在告示人们:不忘历史,继往开来。
培训基地还设计开展了素质拓展训练、观看革命影片、座谈讨论、校园劳动等活动,使每一名学员都做到会唱一首革命歌曲、会背一首伟人诗词、会讲一个伟人为民经典故事、写出一篇学习感言。
一句格言就是一把戒尺,一个场景就是一面镜子,一份感受就是一种承诺。每一个学员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洗涤。
基地将革命传统教育植入每一处、每一物、每一人。
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真正融入了教育基地的“红色海洋”。这里有红色思想、红色精神、红色理念、红色历程、红色歌曲,一切都是红色的。我们要牢记面向党旗立誓的誓言,要用党性和忠诚书写人生。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