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村主任程文元便会被前来买羊的客人叫醒。
程文元住在大纭山,买羊的客人大多来自山的另一头——岳池县。把羊卖到岳池,对程文元来说是破天荒的事——由于路不通,山两头的村民虽然近在咫尺,却世代没有往来。
这得益于“111”工程的实施。2014年,随着全市“111”工程启动,一条产业大道将广安区龙安乡与岳池县石垭镇紧紧相连。这是一条通往小康的路——环绕产业大道,一个个特色产业成片推进,摘掉了大纭山贫困落后的帽子,燃起了两地人民发家致富的希望。
2015年1月13日至15日,记者前往大纭山所在的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和岳池县石垭镇大邑山村,一探究竟。
昨天:
村民世代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山里太穷了!”在山上生活了63年的程文元有着切肤之痛。
山上没有路,勇敢村的村民们踩出一条羊肠小道,从海拔500多米的山顶走到山下,需要1个多小时。
因为没有路,山上全是石屋,见不到一块砖头。程文元对30多年前修新房的苦记忆犹新:砖运不上来,程文元便到山崖边打石头,砌成一座石屋,再从山下一趟一趟背回瓦片盖屋顶。程文元说,每户人家盖新房,都是如此。
2003年,程文元的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羊肠小道上的茅草比女儿还高,走一遭下来衣服全被露水浸湿。程文元疼在心里,请来一个村民砍路上的茅草,整整砍了11天,花了110元。那时候,在贫寒的山里人眼里,100多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山里人赚钱格外困难。为了养家,程文元想方设法。他琢磨着,山上土地贫瘠,种粮、种菜产量低,搞养殖却是个好办法。猪、牛、羊、鸡、鸭、鹅……各种牲畜家禽都养得不少,程文元成了大纭山有名的养殖大户。养得多并不意味着赚得多。没有路,牲畜家禽运不出去,程文元只能在家坐等商贩上门来收。“猪价每斤比市场价少两元,每年出栏20多头肥猪,少收入1万多元。”程文元一边算账,一边叹气,“虽然卖不起价,但养得多,每年也能收入两三万元,和山里的其他人家相比,也算是比较宽裕的了。”
贫穷落后正是大纭山的代名词。为了生计,村民们更多的是选择离开。
“别的地方是嫁女儿,我们山上还‘嫁’儿子。”程文元有些无奈,他的两个兄弟就“嫁”去了外地。程文元记得清楚,因为穷,山里有3户人家都把独子“嫁”出去,做了上门女婿。
程文元说,凡是有点办法的都搬走了,最少的时候山上仅有7户人,其中两户还是70多岁的独居老人。“以前山上有27户人,现在有几个人掰着指头都数得清。”
因为没有路,程文元并不知道山的另一头是什么模样。大纭山分属广安区、岳池县两地,山另一头的岳池县石垭镇大邑山村,仍然没能摆脱贫困的阴影。
在大邑山村,山上几乎没有人家,仅有几户村民住在山坳里。村民们上山劳作,只能走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小道又陡又窄,挑着担子无法通行,背架子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工具。背种子、化肥上山去,背粮食下山来。“这样的背架子,每户人家有三四个。”74岁的昌金凤说,很多村民和她一样,长年累月背着沉重的背架子上山、下山,早早就驼了背。
在山上种庄稼不是易事,然而,贫瘠的土地并没有给人们更多回报。“辛苦一年种的粮食半年就吃完了,不够的还得花钱买。”72岁的陈宇学告诉记者,山上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他眼睁睁看着大纭山一天天荒芜。
大邑山村的穷出了名,村民讨媳妇格外艰难。陈宇学家所在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陈家沟,多年来,“有女莫放陈家沟,白天一个草背篼,晚上一个磨搭钩”的顺口溜在村里村外广为流传。
和勇敢村一样,近半数村民离开大邑山村另谋生路,仅有老人和小孩依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守望。
今天:
产业大道开启两地致富新路
2014年6月,我市大力实施“111”工程,这让身为村主任的程文元兴奋不已。这是因为,大纭山就在“111”工程中的“一个大环线”(环绕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的产业发展带)上。
“没想到‘111’工程力度这么大,简直是一天一个样。”程文元感叹,半年过去,勇敢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从路开始。黑色的柏油路面、白色的标线,通山公路盘旋在陡峭的大纭山上。如今,从勇敢村上大纭山,汽车可以开到山顶。
下车之后,穿过一栋栋修葺一新的石屋,绕过一排排用粗树枝围成的栅栏,爬上一步步用条石铺成的毛石路,就到了山顶的观景平台,山上山下连片的果树一览无余。
村民们亲眼见证:2014年国庆假期后开始,只用了40天时间,公路就完成了黑化。通山公路黑化完成后,山顶上两公里长的毛石路也加班加点铺筑,一个月时间全部完成。
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不但自家门前有了柏油路,通往岳池的大道也很快建成了。那是因为,在广安区如火如荼修路之时,山另一头的岳池县也昼夜兼程建设产业大
道。
三班倒作业,增加作业机械,增派技术人员,领导蹲点指挥……对当时争分夺秒抢工期的情景,岳池县水务局副局长王良洪记忆深刻,“原本需要4个月工期,我们只用了1个月时间,就让产业大道贯通了石垭镇与龙安乡。”王良洪说,2015年3月前,这条宽7米的产业大道就能完成黑化工程。
修路,只是一个开始。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是我市大力推进“111”工程的初衷。在产业发展上,广安区与岳池县同样较着劲。
2014年11月20日召开的“111”工程现场会上,勇敢村和大邑山村都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勇敢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大力引进业主打造大纭山休闲风景区,已累计栽植柚树、梨树、桃树等观花品果苗木10万余株;大邑山村部门、镇、村共同发力,倾力打造万亩优质柠檬、藤椒基地。大纭山从山顶到山脚,产业连片推进,产村相融样板区、示范区的格局初显。
大纭山一天一个样,感受最深的是村民。
大邑山村村民陈宇学,把荒芜的山坡地流转给业主,每年土地租金超过1600元。已经年满72岁的他,如今在基地除草、施肥,每天能拿到40元,一年可以增加四五千元收入;同村的陈现伟在基地学到了技术,每天工资上涨到100元,年收入比在外打工时还要多出一两万。
对养殖大户程文元来说,变化更是显而易见。“同样是在家坐等客人上门,以前山上的牲畜家禽卖不起价,现在反而比市场价高出许多。”程文元算起了账,土鸡能卖25元一斤,比以前翻了一番。2014年光是卖羊、鸡、鸭,程文元就已经收入四五万元。
产业大道修通后,广安区与岳池县交往更加频繁,程文元养殖大户的名声传到了岳池,销路更不愁了。程文元说,如今自己像掉进了糖罐子里。
明天:
以旅强农让村民分得更多红利
2015年1月13日中午,勇敢村村民程文贵早早准备好下酒菜,款待为他家修建新厕所的工匠。当天,工匠正忙着贴瓷砖,用了60年旱厕的程文贵,不久之后就可以用上干净美观的新厕所了。
程文贵家是村里的困难户。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天上真的会掉馅饼。“我这住了二、三十年的石头房子,政府给我们修缮,还出钱让我们改厨改厕。”修缮一新的石屋独具特色,让程文贵感觉换了个新家。
程文贵并没有满足,他心里盘算着把石屋改建成农家客栈。原来,勇敢村党支部书记马国香给他说了多次: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来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
马国香话出有因。布局在勇敢村的大纭山休闲风景区,是广安区推进“111”工程的重头戏。“我们按照‘山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思路,把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相结合,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产村相融样板区。”马国香说,她正积极引导村民们发展农家客栈,一方面增加旅游元素,另一方面增加村民收入。
近段时间,超奇果业基地负责人王勇也一直在大邑山村忙碌。“2700多亩土地完成调形了,我想尽快把柠檬树苗移栽下去。”1月15日上午,石垭镇党委书记王代兵刚进村子,王勇就立即上前商量起来。
超奇果业是岳池县打造的万亩优质柠檬藤椒基地引进的业主之一。选择有实力的业主是石垭镇坚持的原则。经过多方考察,产销一条龙的超奇果业顺利签约。按照协议,项目一进场,超奇果业便将60万元的保障金准时划拨到位。
王代兵坦言,之所以严格考察业主的实力,一是为了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二是为了保障发展前景。
超奇果业早已对项目有了规划:一期打造5000亩优质柠檬基地,逐步发展到5万亩。百果园、柠檬母本园、万米葡萄观光长廊、水库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步推进,到2015年底,将初步形成接待能力。
勇敢村与大邑山村按照各自既定的思路,展开竞赛。然而,在两地政府和业主们看来,这并非无序的恶性竞争,而是将实现多赢的有益尝试。
王代兵解释说,“在大环线上,市上对每一个产业和项目都因地制宜进行了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全市一盘棋,可有效避免无序竞争。此外,我们相互之间常常考察学习,正在共同探索互补、共赢的合作发展之路。两地合作发展,旅游资源更加丰富,规模效益、接待能力、市场吸引力都将倍增,实现乘数效应。”
以农促旅,让大纭山一年四季都能留住游客,是勇敢村和大邑山村共同的目标,也是两地探讨的话题。而以旅强农,让村民们在产业发展中早日实现小康,才是两地思考得最多的话题。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分得更多红利。”王代兵告诉记者,目前勇敢村和大邑山村依托大纭山的产业发展,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机制,让村民们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离开大邑山村时,一栋漂亮的别墅映入记者眼帘——一直不愿意在村里修房的村民陈现秋,亲眼看到家乡的巨大变迁,改变初衷回到了家乡。别墅前面不远,正是刚刚建成不久的产业大道。在这条通往小康的路上,大纭山正向着“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愿景飞速前进。(胡世平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