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关于为政用人问题,司马光主张:“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和选人用人问题。他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发挥好风向标的作用,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好用好。这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并在其他一些会议讲话中多次谈到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等问题,其中同样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经典诠释自己的观点。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在《尚贤》中,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治国者要打破血统界限,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在选贤、用贤等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具有历史创新意义。习近平引用墨子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其出处有二,一是《贞观政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是《资治通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能也。”
《尚书?尧典》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帝王,唐尧年纪老迈,选择继位人时,臣子提议选择他的儿子丹朱,但他认为自己的儿子顽固凶险,不足以托付后事,便让左右大臣推荐贤才,于是舜被推荐上来。经过观察和考验,尧终于决定叫舜继位。由此,尧禅让于舜成为了千古美谈。
唐朝的“贞观之治”,之所以取得了千载传颂的丰功伟绩,主要是唐太宗把任用贤才看作是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思想,他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正是唐太宗这种爱才重贤、知人善任的为政之德,使得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各尽其力,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和各种政策的推行,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关于为政用人问题,司马光主张:“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与唐太宗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脉相承。
司马光指出,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领导者至公至明。领导者至公至明,那么下属有无能力便会一目了然,无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只能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按照司马光的观点,制度也好,知人也好,是工具、形式,属器用层面;要使制度行之有效,人才选用妥善,在于领导者是否“至公”,审断是否“至明”,这是道的层面,从而直指人的本心。
实践证明,古往今来,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强大,对于民族的兴盛与繁荣,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时代的呼唤,是群众的期盼。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德才兼备,要求始终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党员干部,有德有才是精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近年来,个别干部没能经受住名、利、权、色的考验,主要是德上出了问题。所以,考核领导干部,要将政治品德考实考准;选拔任用干部,也要始终将品德高尚作为首要条件,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这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先决前提和保证。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之江新语》中就指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意思是,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出自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之口。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按理说,当官的只要把职责做好就行了,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政绩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道德建设,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要有基层实践经验。2013年3月19日,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多国记者的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习近平说,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有句话说,在中国的公务员系统中,最繁忙最辛苦的,除了领导人,就是基层干部。中国的基层有多复杂,国情就有多复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韩非子?显学》中提出的选人用人观点。无论有盖世才华,还是有凌云壮志,莫不需要基层的历练和滋养,才能成大器。纵观历史,不少功劳卓著的将相都是从基层选拔出来的。无疑,基层是事业的根基,干部成长的摇篮。对于有志向的干部来说,基层向来是驰骋的天地和事业的源泉。若没有在基层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脱离群众、脱离实情。
在基层历练与成长,是最丰富的人情世事、最真实的苦乐忧欢、最生动的人生一课。年轻干部选择到基层锻炼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植根基层、了解社会现实,脚踏实地、读懂中国国情,补上“起于州部,发于卒伍”这一必修课,先“扎下去”,再“冒出来”,人生会更精彩,事业会有更扎实的根基。
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需要。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王彦生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到基层去,脚踏坚实大地,仰望辽阔星空,经历风雨彩虹,一定能找到施展才智、丰富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干部成长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古往今来,人才多是从基层开始,经过艰苦环境锻炼和考验成长起来、脱颖而出的,这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建立干部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到基层培养的导向,让年轻干部到基层中去,让领导干部从基层中来。
要有好学精神。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大兴学习之风,讲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这句话是先秦思想家荀子所说,阐述了入仕为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意思是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读书学习。
荀子在这句话里提到了两种人,“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清正廉洁,做好表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上下联两层意思各有侧重,实质是告诫官员要善待百姓、为民造福,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深刻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引用这一对联时指出,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也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中央开展的两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问题,而要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个怎样看待群众、怎样对待群众的问题。习近平念出“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对联,其实就是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常思自己也是百姓,常念百姓冷暖,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将群众真正装在心里。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