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国学经典引述看——

习近平论修身正己

王巍

2014年12月23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古人曾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事担当的情怀,也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胆报国的誓言。可见,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

我国注重官德的历史悠久。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中国传统士大夫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以现代视角理解,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样是我们提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为政的基本条件。对于领导干部在自律修身上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引用“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句名言来概括。这是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的开首之语。吕本中说,为官者明白了这三项法则,就可以永葆俸禄爵位,可以永远没有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还可以得到部下的爱戴。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有这样的要求,今天我们共产党的“官”,更应做到清、慎、勤,其境界还应该更高,即现在中央反复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洁身自好、廉洁是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取信于民的前提要件。2007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反思陈良宇案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过“五关”。其中提到,要切实过好生活关,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切实做到慎独、慎欲、慎微,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在谈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时,引用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来论证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这充分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推进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

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他提到古代反腐倡廉的警语,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大禹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指大禹在家生活节俭。全句的意思是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是在《尚书?大禹谟》中,伯益告诫帝舜的话,意思是说,您要小心啊,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耽于游逸,不要沉溺于淫乐。“直而温,简而廉”出自《尚书?皋陶谟》。“直而温”指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指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及“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该语出自《新唐书》,为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唐太宗第四个儿子魏王,叫李泰,其生活极为奢侈,大臣们均不敢谏言。唐太宗由于对李泰的宠爱而对其行为也极为宽容,并说,当日尧制造漆器,舜雕刻其案板,谏言者不下十人,并且没有停止,此等小事又算什么呢?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谏言说:“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意思是说:“雕琢和纂绣之事虽小,却会劳民伤财,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

习近平用这句话来警示全党,强调反对“四风”极端重要。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领导干部一旦追求物质享受,就会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习惯了奢靡生活,就会欲望越来越高,逐步走向腐败。领导干部的作风是社会的风向标,追求享乐、贪图享受,既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更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道德分离,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君子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党员干部要“慎独”,只有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树立起威信,保证政令的畅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六慎:一是慎欲。要懂得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就会因此而陷入陷阱。二是慎微。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要知道“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三是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作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作是为官的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四是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五是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六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遵守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定力”。其次,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办事公开透明。党员干部也是普通的人,难免存在各种弱点,会犯各种错误,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避免暗箱操作、上下其手,就能减少各种诱惑的“渗透力”,拒腐防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曾国藩《治心经》中的《诚心篇》有这么一句话:“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习近平将这句话概括为“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话的大意是:为官应在其位谋其政,以敷衍塞责、怕事躲事为耻。

可以说,对于为官从政者来讲,“避事”而不积极干事,“躲事”而不认真处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的确混杂着一些避事、怕事、不干事,乃至平庸世故、偷奸耍滑之辈。这些人,常常是该说的话不说,一味敷衍;该干的事不干,推诿扯皮;该负的责不负,谨小慎微,生怕树叶掉下来砸破了头。

古人曾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事担当的情怀,也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胆报国的誓言。可见,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肩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担。这对一些庸官、懒官无疑是最好的警示。

敢于担当,首先就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提出要求:“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摸实情、讲真话;二是勇于攻坚克难;三是敢于和不正之风作斗争。要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要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要有敢于担当的胸怀,要有敢于担当的底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敢于担当的精神。领导敢于担当,群众才有信心,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中国古代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政德底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