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
古人有云:“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怼作。”刘备临终前对其子刘禅之遗训亦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强调做事必须要谨小,要慎微。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其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展变化之特点,由量变始,至质变而终。与之相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有“防微杜渐”之说,但这并非与量变质变规律相等同,而是有所侧重,即防止不好之量变发展为质变。
“防微杜渐”之说,最早来源可追溯于《后汉书?丁鸿传》,其中有这样一则记载:东汉和帝年仅14岁便即位,因其年幼,政权便被外戚窦氏所把持,由此祸乱朝政,肆无忌惮。眼看大汉江山摇摇欲坠,众臣皆忧。司徒丁鸿一身正气,对窦氏专权祸国甚为愤恨,决心为国除祸。等天有日蚀之时,他便上奏言事,称此为不祥之兆,建议和帝趁窦氏羽翼未丰、权势不大时,加以处置以防后患。和帝早有此意,遂命其为太尉,罢免了窦氏之官。窦氏兄弟亦自晓罪孽深重相继自杀,由此缓和了东汉政局。丁鸿在其奏章有云:“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后来《宋书?吴喜传》亦有“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之语。此成语之意是指个体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对其思想与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当出现不好之征兆与苗头时,就须及时加以制止与纠正,不能任由其继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随时保持防微杜渐的自觉意识。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他在讲话中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不要温水煮青蛙。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和政协少数民族界联组讨论时多次告诫,生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政治纪律,多少纪律,问题是执行得不好,有些人觉得纪律是“稻草人”,不在乎,现在就是要严明纪律。各级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监督、奖惩措施要跟上。不防微杜渐就会溃于蚁穴。在2014年3月,习近平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兰考县实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中,再次强调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在我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好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拒腐防变的能力,随时保持防微杜渐的自觉意识。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乃人之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一个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便能时刻注意其思想与言行是否符合人伦道德与社会规范,而不会触碰社会与法律的底线。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为如此,其修养标准亦更为严格。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由此可见,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虽没有了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但须要更加注意修身,其标准是不能脱离改革开放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
《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因其不能始终做到防微杜渐。《韩非子》亦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即言事物发展是一个由易至难、由细至巨的过程, 故必须要“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古人有云:“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怼作。”刘备临终前对其子刘禅的遗训亦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强调做事必须要谨小,要慎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当今社会,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时刻警惕,需防微杜渐,须谨小慎微。从很多贪腐官员的自我反省材料中可知,腐败分子并非一开始便是腐化堕落之人,他们刚开始从政为官时,都有一腔热血,大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远大理想抱负。但很多党员干部在面对金钱、美色、人情时,立场逐渐松懈,意志渐渐淡薄,失去了防微杜渐的自觉意识,未能经受住考验。胆子由小变大,心一点一点变黑。正因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其对小恩小惠之收受不以为然,相反却心安理得,胆子一次比一次大,进而为所欲为,目无法纪,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对自己身上的毛病讳疾忌医,发展下去,没有不出问题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就用焦裕禄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事迹,告诫随行人员,奢靡享乐是无底洞。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把得严才能防微杜渐。自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同时开展了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为主要任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此为契机,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收受礼物等细节抓起,从严要求。一名干部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走向腐化堕落几乎都从不注意的小事小节开始。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等至理名言,在面对金钱与诱惑时,一定要谨小慎微,只有慎始,才能善终。
《论语》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南宋大儒朱熹亦有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人生在世,总要有所敬畏。心存敬畏是一种价值选择,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的德性与良知的坚守。只有“心”常存敬畏,才能“行”常有所守。对掌握权力者而言尤为如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言:“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其另一种更为大众知晓、铿锵有力之表述则是:“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英国首相威?皮特也说:“无限的权力会毁掉它的占有者。”权力确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如滥用手中权力则终会害己害人。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明确手中之权源于人民,人民因信任而把权力交给了党员干部。人民信任越多,赋予之权就越大,党员干部所负之责就越重。明代学者方孝孺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敬畏手中之权,慎用手中之权。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正如《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尚书》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传统社会的统治者尚知敬畏人民,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在真正拥有权力时,更应如此。敬畏是最大的价值理念,只有知晓权力来源于人民,同时也必须回到人民,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慎用手中的权力。因此,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党性锻炼与道德修养,践行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权力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理念,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总之,培养一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实属不易,凝聚着党和人民的心血与汗水。正如很多落马官员所反省的那样,刚开始不习惯收礼,但到最后就慢慢习惯了权钱交易的潜规则。祸患常积于忽微,罪孽亦叠加于渐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始终牢记权为民所赋,亦须为民所用,敬畏权力,进而慎用权力,倍加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干事创业平台,防微杜渐,时刻警惕,紧绷党纪国法之弦,真正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