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
为了能够了解到真实情况,毛泽东曾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求:“汇报文件中要有材料,有议论,要突出地批评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揭露矛盾(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意见。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提出。”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经常听取各级领导干部的汇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工作给予指导,或者为决策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作出了许多关于汇报工作的论述。学习毛泽东听取汇报的方法和汇报工作的论述,将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汇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
毛泽东厌恶死气沉沉的八股文,也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汇报,他曾开诚布公地表示:“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汇报工作方面有许多独特和精辟的见解。
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汇报材料,不要秘书代劳。毛泽东十分看重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并多次重申这一要求。1948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中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规定:“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或者‘二排议员’。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提出表扬与要求:“为开好这次会议,中央各部门写了12篇报告,很好……下次开会,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也要写一个报告来,谈主要问题,五六千字或七八千字,第一书记要亲自动手。”1964年3月,毛泽东在河北谈到干部作风时批评说:“有的人,自己不写东西,要秘书代劳……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末部长局长就可取消,让秘书干。须知,这也是劳动,不亲自动手怎么行呢!”
毛泽东从统领和驾驭全局的高度,对汇报工作提出总体要求:要有观点。他指出:“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 谈观点,也就是发议论。针对那种只有甲乙丙丁、罗列素材,没有观点、没有议论的汇报,毛泽东批评说:“写东西要发点议论,讲讲有些什么意见,不发议论,究竟那个部长能做到几时?”
应当如何写汇报材料?毛泽东强调,不能只写骨头,也要写肉。他结合建筑工程的情况说:“一个工人砌砖,从400块提高到1200块,要把这些肉写上嘛。每讲一个问题,总要讲例证,讲措施,然后讲结果。要发议论,要有典型,要有前后的比较,引人入胜,使人想看下去……老看骨头,脑子里没有印象。” 他还具体说:“有些问题,如指标、数字等都要有根据才有说服力。”
口头汇报也应当举事例。毛泽东说:“有什么办法使人听了不致忘记?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把人指出来。不举事例等于无用,别人不好懂……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对那种只讲条条没有事例的汇报,毛泽东批评说:“这是使我强迫受训,比坐牢还厉害。坐牢脑子还自由,现在脑子也不自由,受你们指挥。你们这些条条,一定是从许多具体问题的材料中得出来的,应把具体问题写清楚。”
关于汇报材料的字数,毛泽东把握的标尺是看内容如何。他说:“文件重要的是要使人懂,为了使人懂,长一点也不要紧。”他还进一步说:“内容好,写得有骨有肉,生动活泼,不妨长一点,否则宜短,几千字也可以。上开十项(指1956年3月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十个汇报题目——笔者注)如果一次写不完,分别写成几个报告也可以。如果一时写不好许多问题,先写两三个或者三四个问题也可以。”
为了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把握汇报的精髓,毛泽东像老师一样,悉心地进行指导。他的指导,常常蕴涵在与汇报人的问答中,既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又详细具体,管用实用。当年的众多省委第一书记,都向毛泽东汇报过工作,有的还汇报过多次。他们对“毛主席主持汇报会的精湛的领导艺术”无一不有着深切的感受,并无一不从中得到深刻的教益。
可不按提纲发言,畅所欲言
调查研究有多种方式,听汇报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经常围绕一个或一些问题召开座谈会,或者听取汇报,了解具体情况,探究事实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形成科学的决策意见。
“毛主席听汇报,最不喜欢汇报人念稿子。他最喜欢听那种开门见山,反映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有虚有实,以虚带实的汇报。”(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语)毛泽东说:“我就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在听汇报的过程中,毛泽东总是聚精会神,认真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追根问底。
从1956年2月中旬到4月底,毛泽东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的汇报。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并向专家请教了一些问题。他还认真整理了一份汇报提纲,交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2月26日,毛泽东听取石油工业部的汇报。汇报开始,康世恩刚按照准备的提纲念了一段,毛泽东就打断说:“你不要念了,我这里也有本本,就随便说吧。”于是,整个汇报便在毛泽东和康世恩的一问一答中进行。
毛泽东关心的问题十分广泛,有最基本的知识:地质年代如何划分,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叫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石油是怎么生成的,有机物为什么会变成石油,怎么找石油;什么叫构造等。毛泽东更关心我们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石油勘探进展情况怎么样;应该靠什么发展石油工业;如何在全国广泛寻找石油;我们的石油投资占多大比重等。
毛泽东听汇报时,提的问题很细、很专、很深。他提的问题看似随意,实际上事先都经过了认真思考,与他正在研究的问题有关,所以很有现实性、针对性。在问答的双向交流中,毛泽东时常会发表一些睿智的、深刻的见解。事实证明,他的许多精辟见解,都对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
听取康世恩汇报时,得知新疆油田、玉门油田条件很艰苦,毛泽东就说:“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康世恩介绍,苏联老巴库油田有几十个油层重叠在一起。毛泽东说:“这是架起来的楼房啊,比单层油田更好,开起来更省钱,你们也要找几个楼房式的油田。”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石油工业要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后来成为石油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座右铭;他期望找到几个“楼房式的油田”,多年后随着大庆油田及华北、辽河等多油层油田的发现,也变成了现实。
为了能够了解到真实情况,毛泽东曾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求:“汇报文件中要有材料,有议论,要突出地批评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揭露矛盾(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意见。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毛泽东总是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拉近与汇报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放下思想包袱,畅所欲言,讲出真话。
1957年9月5日,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湖北省委负责人王任重、王延春、赵辛初和几位地委书记座谈,总结农业合作化工作的经验教训。
下午3点开会,按照安排,毛泽东坐在主席台中间座位,两边分别是王任重和记录员。其他人面向毛泽东,地委书记坐在第一排,省委领导坐在第二排。毛泽东看到这种安排,便说:“这不是三堂会审吗?还是圆桌会议好,没有主席台,不要记录席。”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工作人员立即重新摆放了桌椅。
座谈开始,毛泽东张口就说:“同志们接到提纲没有?现在可不按提纲发言,畅所欲言、言无不尽。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与会者没想到毛泽东这样要求,一时很不适应,会议竟出现了冷场。过了片刻,大家才陆续发言,可讲的大多是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偶尔提到存在的问题,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听着这样的发言,毛泽东很不满意,便打断了大家的话,宣布说:“休会,明天再开。”他接着又说,“可惜呀,大家说一样的话,千篇一律,这个不是党的传统。开党的一大,会上就有争论。开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都是如此。”随后,毛泽东转身对工作人员李银桥说:“今日开的是重复发言的会,耽误时间的会。你把我的意思转告王任重同志,明日开会,中心议题是农业合作化的规划问题。要畅所欲言。”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王任重连夜召开省委书记处会议,重新研究、讨论规划问题。第二天上午继续座谈,气氛十分活跃,王任重等人详细汇报了湖北省农业发展未来几年的规划问题。临近中午,毛泽东宣布休会,并满意地说:“昨天的会议使我失望,今日的会议使我高兴。你们不能看眼色行事,尤其不能看我的眼色行事。”
毛泽东要求汇报人“畅所欲言”,希望发言者“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为的是多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多发现一些问题,以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更好地开展工作。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