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荣(右二)给高黎贡山隧道施工队官兵献“英雄花”。资料图片
高德荣一生最大的梦,就是让居住在深山峡谷的独龙族人走出贫困。
独龙族至今不到7000人,其中有4000多人生活在滇西北横断山脉深处的独龙江乡。这里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
影响独龙族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交通不便。海拔4000米的高黎贡山将独龙江峡谷与外界隔绝,苍翠的原始森林遍布其间。一条穿越高黎贡山的茶马古道,是独龙江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本地人出不去,外地人进不来。
1972年,高德荣考上怒江州师范学校。他翻越高山峡谷,攀藤梯、过藤桥、爬溜索、住驿站,走了三天三夜才从独龙江走到县城贡山县。
修一条路,让天堑变通途
高德荣深知如果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住在高山密林中的独龙江乡群众永远也走不出独龙江峡谷,永远无法与现代文明接轨。
1996年,担任贡山县县长的高德荣跑到财政部“要钱”修路。独龙江乡的贫困状况和高德荣的执着为独龙江公路赢得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1999年9月9日,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公路正式贯通。虽然只是一条简易的土石公路,但汽车行驶单程只需5个小时左右,大大缩短了进出独龙江峡谷的时间。
独龙江公路的通车,高德荣比谁都激动。他说,这相当于独龙江乡的第二次“解放”。他写了一首歌表达对党的感恩:“一道天险变坦途,一条天路跨千年,茶马古道变大道,汽车替代老马帮,你也舞来我也唱,独龙人民心花放,党是独龙领路人,带领我们向前方……”
历任独龙江乡乡长、贡山县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始终放不下的是还没走出贫困的独龙族同胞。96公里长的独龙江公路,高德荣走了上千遍。遇上有积雪、落石阻挡了去路,高德荣带着司机铲雪、搬石;累了困了,在山洞里、树底下,他裹一条毯子就能对付一夜。
现在,高德荣最期盼的是高黎贡山隧道的竣工。“隧道通了,独龙江再也不会被大雪封山了。”
种一片果,让独龙族人自力更生
“独龙族的当代史,是一部感天动地的感恩史。独龙族的每一点发展都来之不易,得到的每一份帮助都弥足珍贵。”高德荣对乡亲们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独龙江的路修好了,房子盖好了,电通了,现在最需要抓的是发展产业。
为了让独龙族人自力更生,高德荣费尽心思。
在独龙江土生土长的高德荣最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对独龙江也最有感情。“既要发展好,又要保护好。”高德荣一再强调。选择草果、重楼种植作为独龙江的致富产业,也是出于这点考虑。“草果和重楼都喜阴,不需要开山,不需要伐树,种在树底下就行,有利于生态保护,适合独龙江的发展。”高德荣告诉记者。
2007年,最初在独龙江推广草果种植时并不顺利。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对草果种植积极性不高。“好不容易种上了,结果被山羊啃得精光。老百姓更不愿种了。”高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让老百姓抓住这个增收致富的机会,他挨家挨户动员宣传。他顾不上睡觉,经常是跟老百姓在火塘边聊到深夜一两点,给他们解心疑、鼓干劲,第二天又起个大早到林地里去了。
高德荣还有个“秘密基地”。这是一处建在独龙江边的院落,一排七八间屋子,院子里养了鱼、猪,种了菜。高德荣在这里学习、实验,也在这里对老百姓进行种植、苗圃管理、杀虫等方面的培训。他手把手地教,还为大家烧水、做饭,并且把培育好的果苗免费发放给群众。
如今,草果已成为独龙江乡致富的“金果果”,每到丰收季节,独龙江上上下下忙得歇不住脚,也笑得合不拢嘴。
高德荣盘算着,如果独龙江重楼种植发展到四五千亩,草果种植发展到5万多亩,加上养蜂、养猪、养牛、养羊收入,以及旅游业的带动效益,独龙江群众的持续增收、自力更生就不成问题了。
育一方人,让独龙江与全国共奔小康
“独龙族是全国56朵花当中的一朵,再不加快脚步同其他民族一道赶上小康生活,那就是给祖国母亲抹黑。”高德荣总有一种紧迫感。
他将教育视为独龙族发展的希望之光。为了独龙江乡的教育事业,高德荣呕心沥血。
早在1979年,留校任团支部书记的高德荣,毅然返回独龙江巴坡小学当一名教师。“独龙族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物质生活很匮乏,文化知识更别提了。”高德荣说,那时老百姓不重视教育,挨家挨户劝学是常有的事儿。
1988年,担任独龙江乡乡长的高德荣动员独龙族青年男女到夜校学习。首批招到的学生并不多,即便如此,高德荣带着一伙人还是坚持了下来,他对学员们说:“你们现在好好学习,以后好好教育子女,等你们的子女都成为有知识的人,能为家乡作贡献,你们的功劳可不小。”
在县里工作的20多年里,高德荣一家四口一直住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年寒假,这里成了回不去家的独龙江学子的驿站,高德荣给他们做饭,辅导学习,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有一年,新招聘的一批教师要赶赴独龙江乡工作,大雪封山在即,高德荣坐上第一辆车开路,亲自护送他们。一路上,他不知道多少次下车用手刨开积雪寻找路面,整整一天,车队只行进了48公里,只好就地露营。直到次日下午,车队才安全抵达独龙江乡。
“一个贫困的地方最大的贫困是思想观念的贫困。独龙江人素质提升之路还很长,只有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把家乡建设好、保护好。”为了独龙江乡更美、更富、更和谐,年过60岁的高德荣仍在独龙江畔忙碌奔波着。
(记者 龚亮 任维东)
相关专题 |
· 永远的“老县长”——“独龙之子”高德荣 · 致敬基层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