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王云生

2014年12月18日13: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地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整风肃纪、取信于民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为动力,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夯实群众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

群众路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

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内涵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方法上的根本保障。

“一切为了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本质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与以往改革在本质要求上一脉相承,而且更加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权益,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一切依靠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求我们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确保改革蹄急而步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正是基层群众的探索、创新和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矛盾交织叠加,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拜群众为师,时时问需于民,事事问计于民,进行顶层设计时加强调查研究,摸着石头过河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谋划发展思路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惟有如此,改革的思路才能正确,改革的决策才能科学,改革的内容才能被群众理解、接受和实施,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为改革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构建改革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改革决策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要坚持开门搞改革,广开言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决策,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广泛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特别是对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科学研判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透,把各种应对的办法做细做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实现改革顺利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群众普遍受益的有机统一。

构建改革实施机制,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加强重大改革的试点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各类改革试验区发挥好制度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地方、基层和群众创造的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误,要宽容对待、及时纠正,帮助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努力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确保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一些深层次利益格局,越会遇到阻力障碍。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现实环境里,只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要针对各群体各阶层利益诉求多样化,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地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找到最大公约数,提升改革共识度,增强改革执行力,从不同群体、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改革过程同群众得到实惠的过程相协同,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努力形成一个各阶层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局面。

构建监督评判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和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由人民说了算。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扩大群众在改革进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以群众意见和群众标准自下而上地督促和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始终沿着造福群众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建立群众对改革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群众对改革成效进行跟踪评估,将民意反馈、群众监督的结果作为完善改革政策主张的重要依据。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正确“过河”的“桥和船”,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灵活运用。

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从根本上讲,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统一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坚持群众路线不是当群众的尾巴,而是要做好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一道为实现群众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奋斗。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中,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政治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分析和预判改革形势、风险和效果,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坚持统筹兼顾,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既要抓好当前也要抓好长远,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等工作。

善于运用辩证法处理好重大关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准改革脉搏要讲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改革政策也要讲辩证法,处理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既蕴涵着对改革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统筹协调辩证方法的自觉运用。因此,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辩证法在方法论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海峡通讯》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