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 坚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蓝图已经绘就,时间表已经排出,冲锋号已经吹响。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全会的部署要求去奋斗,通过奋斗实现浙江更加美丽美好的明天。”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为在改革引领下建设“两美”浙江发出了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年起步后,随着一个个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场深刻变革在浙江大地孕育迸发。
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凝神聚力、鼓足干劲、立说立行、狠抓落实,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向纵深推进。
克难攻坚 锐意改革
——强化改革担当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一个方案一个方案落实,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加强统筹协调,汇聚改革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省委即成立了由夏宝龙担任组长,李强、王辉忠担任副组长的浙江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既是落实中央要求的规定动作,也是浙江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组织领导的有力举措。”夏宝龙强调指出。
短短几个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省委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定》明确的改革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2月24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了293项具体改革举措的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同时明确了2014年省领导牵头负责落实的48项重点改革举措,要求各地各部门抓紧谋划各项改革工作的具体开展,制定工作计划、细化“施工方案”、抓好改革试点,选准切入口,把握发力点,全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
时隔一个多月,3月31日,夏宝龙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部署浙江近期改革工作。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分阶段目标,明确了2015年年底前要全面完成的48项改革项目,并提出了2014年的主要任务。
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议上,夏宝龙强调,抓落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抓落实一天也不能耽误,抓落实永远在路上。他要求全省各级干部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切实把抓落实这一千钧重担挑起来、挑稳当、健步走,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在基层结出硕果。
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统筹全局、落到实处,是夏宝龙一贯的工作理念和作风。他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基层调研,督促工作,推动省委决策落实。
在“五水共治”开局之时,夏宝龙亲上一线,直接督导浦阳江小水晶行业整治和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攻坚,浦江县水晶加工户由原先的2万余家减至1500家,浦阳江出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
7月8日,夏宝龙主持召开省“三改一拆”工作督查组第一轮专项督查工作汇报会,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工作。为起到“再推动、再动员、再落实”的效果,夏宝龙会前专门来到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实地检查环境整治,督查“三改一拆”等工作。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扛在肩上抓在手里。他经常深入实际,督促指导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的落实。多次召开“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现场推进会,发展信息经济专项工作会议,推动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动全面深化改革是李强最为关注并力推的重点工作之一。他主持省政府工作后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选省长后第一次赴基层调研,主题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李强又组织启动了“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新一轮改革,更是直接向政府权力的源头开刀。面对这项“难度”和“阻力”显而易见的任务,李强以坚忍不拔、钉钉子的精神推动政府自身改革。他数十次到职能部门和县市督促指导,要求他们“舍利为公、放权为民”;他在一些重要会议和批示中再三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增强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自觉性、执行的坚定性”。
对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李强总是具体抓、抓具体。6月24日,他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士兰微等5家相关企业,详细了解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阿里巴巴等多家企业负责人的发言,要求各部门为信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其他省委常委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抓落实的重要性,强调全省上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身心地投入到落实工作中。
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委决定今年实行省领导“三重工作”制度,即省领导牵头主持重点调研课题、牵头抓重要工作落实、牵头联系重大项目。
省委领导深入基层一线,走近改革前沿,盯项目、破难题、抓进度、促落实,给全省各级干部传导压力、树立榜样。
各级各部门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
——落实能否到位,决定决策的成效;行动是否有力,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各地各级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谋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四张清单一张网”等重点工作的具体开展,坚持责任制保证、项目化推进、创造性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确保各项重大部署取得实效。
驱车进入温州百里南塘,曾经脏乱差的城中村,如今展现江南水乡景致,转身成为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率全省之先,温州近年来加大“三改一拆”、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大胆试水探路。坐落于龙湾区的蟾钟工业园区改造项目,是温州旧厂区改造打响的“第一枪”。这座诞生于1980年的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203.5亩,与居民区交错坐落。这里的企业大多是重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业。针对这一工业区的特点,龙湾区经过前期细致工作,仅用1个月时间,就攻坚完成了园区内71家企业的搬迁协议签订工作,签约率达100%。与此同时,因原园区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河道治理难题也迎刃而解。
项目是发展之源,大项目意味着大发展。今年以来,嘉兴将有效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收获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嘉兴一方面完善项目准入机制,从投资强度、注册密度、产出幅度、环境可容度、科技先进度等“五个维度”把好质量关、生态关、效益关,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深化工业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和“退低进高”工作,通过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8家,实到外资17.5亿元美元,其中投资超1亿美元的项目达15个。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如何在打造建设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的同时,通过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梦想?市委认为,衢州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各级干部必须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去年10月,衢州从市、县各部门抽调1480名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干部担任生态指导员,遍布全市各个行政村。他们在一线破解环境整治难题,指导开展村庄生态建设,同时,帮助村集体和村民转产增收,驻村助力建设“两美”浙江。截至今年7月,衢州共关停、整治工业企业128家,封堵排污口132个,削减生猪饲养量70多万头,河流明显变净,水质明显改善。
温岭市大力开展“四换三名”工作,重点引导劳动密度大、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大、污染耗能大、装备差距大的“五大”产业和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推动“优”的产业变得“更优”,市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集中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引进创新团队。在政策、人才、平台“三驾马车”拉动下,一批产业链上游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在温岭各地逐渐发展起来。1至9月,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2.7%、60.9%和27.8%。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升、转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
通过推进和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权力项目实现了“三个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要素价格的干预大幅度减少。权力事项由原来的1.23万项缩至4236项。
“五水共治”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三改一拆”改善了百姓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着力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四边三化”推动了生态建设。
这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省委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锲而不舍 善作善成
——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既靠良好的工作作风,也靠正确的工作方法
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既靠良好的工作作风,也靠正确的工作方法。
7月6日,夏宝龙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领导干部要掌握运用好“工作十法”》的重要讲话,为各级各部门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金钥匙”。
“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统筹兼顾法。村(社区)组织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等“三多”问题,涉及面广,且积弊已久。根据省委领导指示要求,省委办公厅通过综合协调、上下联动、标本兼治、一抓到底,统筹兼顾推进清理整改工作全面彻底,释放基层组织活力,确保其更好服务群众。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重点突破法。海宁市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为契机,紧紧抓住亩产效益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以亩产效益为主线的空间换地新路子。今年上半年土地供应131宗3735亩,用地容积率达到1.28,每亩平均投资强度达到329.5万元,均比上年提高了5%。
“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法。“1?14”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温岭市以底线思维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整治。全市关停低小散鞋业企业5041家,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20.88%。通过结构调整、优化整合,鞋业行业不仅没有衰退,规上产值反而同比增长9.1%,税收同比增长22.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因地制宜法。“五水共治”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治污是关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造性地提出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建管模式和“厂、站、管网”三种方式并举的建设思路,全省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典型引路法。德清县作为全省首批“无违建县”创建县,针对“三改一拆”工作进入深水区的现状,把城西旧城改造项目作为突破口,见微知著查问题,由表及里寻规律,着眼全县建机制,引领带动全县面上“无违建县”创建工作。
“一锤一锤钉钉子”的一抓到底法。杭州市西湖区弥陀寺路拆迁区块是“三改一拆”重点工程,也是难点工程。该区坚持一抓到底不放弃,不给自己留退路,以“钉钉子”精神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今年4月圆满完成时隔8年的拆迁任务,成为杭州市拆迁遗留问题解决进度最快的单体项目。
“蹄疾步稳、急而不躁”的循序渐进法。推动“个转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着眼浙江经济持续内生增长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省工商局牢牢把握“个转企”工作的规律性和长期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持续推进。截至7月底,全省累计完成“个转企”12.65万家。
“跟着群众跳火坑”的群众工作法。省水利厅在协调推进德清县生态河道建设中,面对一些群众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没有强制推进工程项目,而是实实在在作调研、细致入微讲道理、循序渐进求理解,最终使群众认可生态河道建设方案,共同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抓具体、具体抓”的亲力亲为法。今年4月以来,省经合办落实“领导负责制”,实行“盯人盯企、挂图作战”,组织省市县三级100位领导,“一对一”盯引100家重点浙商企业及其拟回归项目,加强精细化运作、个性化服务,3个月时间成功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765亿元。
“干着指挥、带头冲锋”的以上率下法。龙游县以“四重双百”项目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三挂五竞赛”活动,34名县领导挂联100个重点项目,项目落地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完工率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6亿元,同比增长18.7%。
落实凝聚着全省各级干部的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收获着喜悦和成功。
浙江广大干部群众深知,只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狠抓落实,就一定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在浙江具体实践的进程中,创造新的业绩。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