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战之能胜呼唤“来之能修”

——沈阳军区某大队提高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纪事

2014年12月11日09:35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战之能胜呼唤“来之能修”

引 子:“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聚焦直接关乎战场胜败的信息化装备保障难题,沈阳军区某大队官兵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岗位上,形成可随时出发、随地转场保障的装备抢修能力,多次完成重大保障任务,先后被评为全军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和新型军械装备保障资源建设先进单位。

装备更新亟须保障能力升级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发展,信息化主战装备列装速度加快、型号种类日益增多,对维修保障提出新的要求。某型高炮增配新型雷达后,预警、目标指示和火力控制能力大幅提升。上级将形成自主中修能力的重任,交给了该大队。

新型雷达广泛运用数字化集成电路,涉及激光测距、电视跟踪和火控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门类技术融合,然而却存在测试手段不完备、测试结果不直观等技术难题。面对难题,他们勇于啃“硬骨头”,先后攻克了40多个保障课题。半年多里,官兵没有休过完整的双休日,终于掌握了这种雷达的中修技能。如今,他们对军区30余种新型雷达,都形成了自主中修能力。

自行火炮通常分为火控、火力、底盘和电气四大系统。在几种新型自行火炮维修攻关中,一个型号专家往往需要承担两个以上系统的主修任务。近几年,他们领衔破解了100余个维修保障难题。工程师冯福双,勇于担当6种型号自行火炮的两个以上系统的主修重任,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自行火炮维修专家。工程师周永超、王海涛等潜心攻关光电指挥控制类装备保障,均形成了自主中修能力。至此,军区部队列装的大型主战装备,该大队都有与之对应的型号专家。

大队中高级士官多、保障经验丰富,他们便按照具备排除重大故障、一专多能、能科研、会组训和编写维修工艺规程“五种新技能”标准要求,加大士官维修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级士官何文龙被赋予担纲某信息化主战装备底盘维修攻关的重任。一天,他通过检测发现,炮车动力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组合时很难校正。如果校正不精准,将可能导致发动机曲轴变形甚至断裂。而且每次调整位置都要用吊车,影响修理保障效益。

为此,他找来动力舱图纸和资料,精确测算后,与战友一道研制出了加装2道滑轨的维修工装台架。试验证明,该台架不仅方便了校正安装,而且提升了维修质量。一年多里,他们进行了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排除了20多个故障,基本掌握了底盘自主中修技能。通过3年磨砺,何文龙具备了3种信息化主战装备底盘系统的中修技能,成长为一名“兵专家”。

战时保障高效源于平时训练有素

那年夏天,一场实兵实装考核演习在某海滨靶场举行。演习前一天晚上,该大队突然接到应急抢修指示:参演部队的一部雷达油机发生故障!士官田成孝受命前往。

赶到现场时,天已经黑了,官兵在油机旁束手无策。“我来试试!”田成孝拿着仪器,一番望、闻、问、切,很快找到了故障点。焊接好后通上电,雷达重新瞪大“眼睛”,前后用了不到半小时。

招之即来,来之能修。一次演习,军区刚列装的某新型突击炮首次实弹射击时,发生了炮身管跳动。这既影响射击精度,又可能会造成装备损坏。

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大队官兵结合以前修理某自行反坦克炮的经验,把故障范围缩小到炮控箱里的电路母板。一番仔细排查,发现是一根保险管烧坏。

危难之处显真功,缘于平时训练有素。某信息化主战装备列装军区部队前,该大队就派出4个波次、30多名技术骨干到军队院校学习装备理论、到装备生产厂家跟班学习。回来后,官兵分工负责,很快形成自主中修能力。

为形成保障合力,他们把以前分驻三地的维修力量整合到一起,新建了牵引火炮、雷达光电、机械加工制配和表面处理车间,购置了先进的仪器仪表和超声波清洗、检测等高新设备,广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并在全军同类单位中建起第一个微波暗室和6000多平方米的装备联调联试场,有效满足了军区部队10余类军械装备战役级维修保障、特别是信息化主战装备维修需求。

着眼未来战场保障特点,大队成立了雷达、火炮等6个应急保障小分队,做到接到任务即可随时出发、随地转场保障。近年来,大队高标准保障了中俄联演和军区10余次大型军演活动。

保障难点就是科研攻关重点

战斗力标准是科研攻关的“指挥棒”。

一次,总部赋予该大队担纲某自行加榴炮武器系统攻关的任务。然而,大队抽调了3名高级工程师和4名资深技术人员分别领衔火力、火控和计算机网络等7个攻关组,却在排除第一台炮车故障时,就遇到了麻烦。一连3天,他们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找不到问题在哪。

“装备保障的难点,就是科研攻关的重点。”时任业务处长、现任大队长的孙永丰给课题组人员打气,并及时调整攻关方向,很快发现是火控计算机上一个电位器出了问题。

该武器系统科技含量高,集成了火控、雷达、激光等多个专业。为此,大队组织力量先进行单项突破,而后再集智合成。在试修过程中,随动系统维修遇到困难,大队指派既会修炮、又懂雷达的资深工程师闫树伟前去支援。闫树伟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维修经验,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难题……就这样,他们先后攻克了该型装备63个重点技术难题,提前一年半形成了自主中修能力。

数据显示,该大队先后担负总部赋予的6种新装备保障资源建设任务,对20多种大型信息化主战装备形成了自主保障能力,还编写了17类203种181册、近3000万字的技术资料,开发了分解、检测、试验、修理等4类共253项专用设备工具,形成了系列建设成果,有的推广到全军部队。

“军械装备种类多,技术要求高,如果有一种可以检测多种装备及部件的大型设备该多好!”了解到作战部队需求后,该大队党委决定研发“某通用军械装备液压气动部(组)件试验检测平台”。他们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液压气动部件无法检测试验的多个系列难题,提高了维修检测的准确度和效率,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穆学栋 谢永峰 特约记者 严玉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