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APEC新中装”。
11月10日晚,在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举行的APEC会议代表招待晚宴和晚会上,各国领导者和政要及其配偶身着中方为其特别定制的中国服装集体亮相。对于这次“中国风APEC服装”的设计,实有眼前一亮、喜出望外之感。
这些服装被称为“APEC新中装”,设计方对服装设计的解释如下:
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男领导人服装采取了立领、对开襟、连肩袖,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饰海水江崖纹的设计。女领导人服装为立领、对襟、连肩袖,双宫缎面料、饰海水江崖纹外套。女配偶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此次APEC领导人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的设计,赋予了APEC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护的寓意。
这让即便不是服装设计的专门人员,也可以看出这批“新中装”的特点。它一方面是明显保存了中国元素,如立领、对襟、连肩袖、旗袍的形式,如真丝、高级宋锦面料,如海水江崖的图案等。另一方面,又在融入传统因素的基础上,创新出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风格,如颜色雅和;形式舒适大方,不失潇洒;开襟有风衣、西装便服之韵;加之同色调的计算机立体绣花,江海纹APEC纹饰等等。可谓低调的奢华,丰姿绰约。
中国式服装的世界性惊艳展示,是从彭丽媛女士跟随习近平主席访问世界各国时的美丽亮相而开始的。如果说之前人们的眼光更多是在关注主席夫人美丽优雅的仪表及慈祥和善的风韵的话,那么,以“丽媛风”中式女性服装的起步,继之以此次“APEC新中装”的集体亮相,中式服装“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破茧化蝶”之路,业已开启。
我继而想到,对于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也应该是这样!今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就是说,继承中要有创新和发展,创新和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这样,新的文化成果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本民族传统的延续和升华,是不离传统精髓的新时代的结晶。可以说,“APEC新中装”不仅仅是服装上的良好展示,更是中国人对于祖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之用心和能力的一次世界性展示。是“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一次生动而成功的示范案例。
事实上,它也不仅赢得不少中年人的赞许,也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不几天,就有年轻朋友告诉我,这几款APEC领导人新中装已经在网上有仿制和售卖的了。我查了一下网页,果然看到全国各地多处网店,打出了“2014 APEC领导人同款现代中式礼服……15天(或30天后)出售”的预售广告,价格从299元、999元至1999元不等。有的标明是仿宋锦,有的说明是丝棉或其他材质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哈尔滨的商家标价1999元,广告上却标着“可做睡衣”四个字。明明是一款国际会议的礼服,却要推荐它作为“睡衣”,可见人们对“新中装”礼服的意义,还是不甚明了的。或者说,商家本来并没有去想什么“意义”的问题,只是为了抓住商机,赢得利益。
说起来,人的衣着穿戴即所谓“衣冠之制”,在中国文化中向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它讲述文明初始之际,先人们创造了渔猎的工具网罟、农耕的工具耒耜,懂得了设市交易货物,继而就是这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说圣贤们“垂衣裳以辨贵贱”,通过制定衣冠之制度,将贵贱有别的礼仪规范告示天下。另外,在《仪礼》《礼记》等书中,也有许多关于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不同场合,应该穿戴何种衣冠的规定和说明。因此,“衣冠服饰”的作用虽始于御寒遮羞,而中国上古文化赋予了它更为深广的意义,它是建立礼仪教化,区别宗法等级,有别四裔各族的重要标志。文明教化之邦称“衣冠上国”,世家斯文子弟叫“衣冠子弟”,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北宋末靖康之难南迁,则史称“衣冠南渡”。汉服或胡服、左衽或右衽,以及长袍马褂、旗袍等等,正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汉民族及北方各民族在服装习俗及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互相影响和变化发展。
民国前后,孙中山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和提倡“中山装”,中山装是在中国原有服装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洋华侨“文官服”和“西装”的样式,创造出来的民国新服装。它的四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五颗扣子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左右袖口的三粒小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及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理念;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封闭式衣领,表示严谨治国。这样寓意丰富的中山装,被国、共两党普遍接受,成为二十世纪大多数时间内中国男人的正装,也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国服”。
今天,中国人在政治、商务、文化学术等各种正式场合,更多是穿西装。中国人正式接纳西装,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还把穿西服与观念变革相提并论,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力图改革开放的心态。近十多年来,社会上又兴起了一股“汉服热”,主要涌现在年轻人中间,许多大学里的学生先后组成“汉服社”,喜爱和推崇穿汉服,这或许反映了新一代中国人希冀恢复“中华衣冠”的愿望。有网民感叹说,“现在中国人几乎把自己的衣冠都丢了,在一切正式场合,穿的都是西式的服装。”这话不免感伤,却也强调了衣冠形态与本民族文化生存状态的关联性。应该说,西服尽管可穿,就像西餐尽管可吃、洋酒尽管可喝一样,可中国人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中华料理”。让我们想象,有朝一日,当中国人出现在国际舞台的正式场合或家庭举办婚庆典礼时,可以穿上融合中西、适应时代、能够真正体现我“中华衣冠”的新中装!(作者:钱婉约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