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信念写在最基层

2014年12月03日13:09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把信念写在最基层

  报告人记者孙春艳

  大家好!我叫孙春艳,是吉林日报社记者。

  从事记者工作14年以来,接触、采访过的先进人物有很多,但吴亚琴,是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个,也是最打动我的一个。

  初见吴亚琴,是2013年5月10日。那是全省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我到长山花园社区参观居民的应急演练。科学、有序地演练让我非常震惊,心里暗想,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城区,竟搞得这么专业,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凑出来的,这个社区可不一般。

  采访的间隙,我找到了社区书记吴亚琴。她快人快语,说起社区工作头头是道。在一楼的一间活动室,看到几个大娘在打扑克,吴亚琴说:“咱家老人天天都有来玩儿的。”我有些疑惑,但马上明白了,她是把这屋里的老人都称“咱家老人”。她又说,“楼上还有个学生活动室,下午放学后,那些父母没时间接的孩子,都会被接到这儿写作业。”

  简短的闲聊让我意识到,“这个社区有故事!”后来报社要做社区党建的选题,年轻记者一时没有线索,我推荐他们到长山花园社区去。一篇篇关于长山花园社区的鲜活报道见报了——“长山花园社区

  开设道德课堂了”、“长山花园社区的老人有人照料”、“长山花园社区的党建工作扎实”……长山花园社区成了很多媒体记者新闻资源的“富矿”。

  看过这些报道,我发现,在多篇文章中都以不同形式、有过相似的表述——“长山花园社区有了这许多变化和成绩,多亏有个好带头人吴亚琴。”这让我越来越好奇,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能吸引这么多的记者,得到那么多百姓的口碑?

  今年7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在调研考核吴亚琴这个典型时,我先期介入了对她的采访工作。几日的蹲点采访,让我走近了吴亚琴,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在社区工作,没法体会这份工作的琐碎和庞杂。大到低保认定、困难补助;小到停水、停电、邻里纠纷,居民不管遇到啥为难事,第一个想到的都是社区。有工作人员形象地说,“哪个大娘的猫丢了,都得让我们帮找。”

  无论大事小情,该管不该管,居民找到社区,社区就得把事儿先接下来。这是吴亚琴定下的规矩。她说,“在居民眼里,社区就是党委和政府,居民找到这儿了,哪怕这事儿不归咱们管,帮忙打个电话问问也好。如果咱们把他往外推,那他找谁去。”

  正因有着这样的责任感,吴亚琴把该管不该管的事儿都揽下了。有的是群众支持的,像当年社区创业时搞绿化、修健身广场,现在志愿者巡逻、冬季扫雪;也有个别人对她有过意见,拆“三小”、清理加气站时,堵在社区门儿骂她的人也有。有个居民因为当年骂过她,6、7年没登社区的门儿。最近他想申请公租房,但咋也抹不开面儿去填表。吴亚琴让他该来就来,该咋办咋办。事后,那个居民感叹到:“真没想到你这么‘大量’!”

  说起处理这些困难的秘诀,吴亚琴说:“其实没啥秘诀,就一个心思,把居民的事儿当成自己爹妈的事去办,心里这么想,也去这么做,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明白你是为了他好,不是为自己,就会信得着你。”

  就是靠着“把居民当爹妈”这不是秘诀的秘诀,她用自己的付出把长山花园社区居民的心捂热了。

  当年企业破产,居民生计成了问题,哪有心思搞社区建设。吴亚琴带着党员一户户走、一户户访,事事想在前、干在前,楼道里苍蝇没了,健身广场修起来了,顶楼不再漏雨了、冬天暖气热了……居民们感受着身边的变化,心气儿慢慢顺过来了,对社区的事儿都热心起来,对她也更加信任了。

  采访过程中有一些细节让我非常难忘。走在社区里,有大娘打开窗户问她,吃不吃家里刚做好的大饼子小豆腐;还有人拉着她说,儿子要娶媳妇会亲家的烦心事;更有居民直白地告诉我,以前还和她干过仗,但现在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一件件小事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她和居民之间家人一样的情感、家人一样的信任、家人一样的爱护、家人一样的支持。

  我一直在追问,20年的坚韧不拔,吴亚琴到底是从哪里汲取了最初的力量。她告诉我,1995年,她刚来时才34岁,也不想当这个“居委会大妈”,但一个老厂长找她谈话,说:“我了解你,善良、有责任感,相信你能把这个烂摊子管好”——就是这样一番话,就是这份组织的信任和托付,让她再也没拔出脚去。这份信任与支持就是支撑她前行的“永恒动力”。

  随着长山花园社区越来越出名,不断有公司看中她的能力才干,出高工资想挖她走,她都拒绝了。

  “我其实也缺钱。”吴亚琴坦言。女儿女婿都是工薪阶层,养了两个孩子,经济压力很大,她也想帮孩子一把;父母退休工资不高,她也想帮他们改善生活;邻里之间婚丧嫁娶,她都不会落下,但轮到她自己,她却坚持另一个标准:从不因自己的事儿打扰居民。

  因此她的孩子升学,父母过生日,甚至奶奶去世,都有意不让人知道,她说:“咱是社区主任,是这里的‘头’儿,咱一操办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不能衣服没穿破让人指破了。”

  因为社区工作的繁忙,她在照顾父母时有些力不从心。母亲王秀珍并没埋怨她,只说“心疼”,“一人难遂百人愿啊,你们只看到她能干,我看到的是她让人骂得背后哭。亚琴身体又不好,子宫肌瘤手术后留下了病根儿,经常肚子疼,看她那难受样儿,我总劝她别干了,她也不听我的呀,还见天劲劲儿地干。”

  父亲却不顺着母亲话说:“给党干工作就得拼命干,没共产党哪有我今天,是党把我从一个雇农培养为军工企业的工人,老了还有吃有喝,看病还有医保。”

  正是在这政治素养高、党性修养强的老三线工人身边,养成了吴亚琴能吃苦、能干事、要强不服输的性格。

  正是在这知冷知热、平凡朴实的社区居民的支持下,吴亚琴带着一班人造就了今天幸福和谐的“长山花园”。

  开始蹲点的几天,跟着她里外忙碌着,我带着挑剔的目光观察她,在全省、在全国,社区书记有成千上万个,吴亚琴的优秀与杰出又体现在哪里?

  在我梳理采访资料时,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记录的一件件事例,回忆着一个个居民的动情话语,在脑海中尽量去还原她这20年的生活片断,我意识到,吴亚琴的不一般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付出里,她不仅对待群众有爱心,对待工作有热心,而且遇到问题有办法,解决难题能创新。

  平凡孕育着伟大,吴亚琴的崇高就在这7000多个日夜里,她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心,融入进长山花园社区每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那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蒲公英少年之家体会到的温暖和关爱;

  那是孤寡老人在每个夜晚都能幸福安眠的踏实;

  那是中年人下岗后,再次去就业创业的勇气;那更是每个居民遇到难事时不再孤单的陪伴;

  ……

  她把20年的光阴、20年的心血都浇灌在了这里。

  作为一名记者,每次采访她,我都会发现有新的故事,产生新的感动,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再现她这20年的辛苦与付出,面对这名时代楷模,文字显得那样无力,再多的描写也涵盖不了她对居民的爱与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她就像是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最基层,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吃苦在前、奉献在前让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对党的感情。

  20年如一日,吴亚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把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铮铮誓言写在了社区,写到了居民心里。(报告人系吉林日报记者孙春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学习动态·体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