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官兵正在进行装备实操训练 杜 伟摄
哪管狂风激恶浪,定叫惊雷震海天。
从我国首枚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起,30多年来,海军某试验区一代代官兵牢记使命,默默无闻坚守在生死一线的试验海上疆场,用忠诚和青春锻造“国之利刃”。
举步维艰时,愈行愈坚定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北方某海域。
某型导弹项目启动,试验区官兵向上级机关主动请战,承担起试验定型任务。当时,靶场与该型导弹相配套的测控系统还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为了导弹试验,再难也要搞出来!”高级工程师娄汉泉挑起重担。他跑遍数十个备选测控站点收集了大量数据。海岛上,淡水和蔬菜严重缺乏,娄汉泉病了,可他咬着牙继续奔波……
最终,这一测控系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并应用到试验任务中发挥出巨大效用,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了3项国防专利。
初创之艰辛,没有难倒无畏的海上靶场人,他们白手起家,面对试验中的重重困难,迎头而上,义无反顾。
一年初冬,工程师王玉坤出海执行光测任务,遭遇狂风大浪,舰船剧烈摇晃。
“拿安全绳把我绑住,我一定要拿到数据!”风浪中,王玉坤把自己和设备牢牢地固定在一起……3个多小时,冰冷的海水拍打在他的身上,他面色苍白,身体瑟瑟发抖。
在导弹发射的一刹那,王玉坤一下子抖擞起精神,准确按下按钮,启动舰载光测设备……
“那次导弹发射后几秒钟就成功捕获了目标,取得完整数据对导弹最终定型意义重大。”回忆起这事,试验区领导感叹道。
举步维艰时,愈行愈坚定。战士张运杰从未想过,自己能赢得导弹专家们的称赞,并因此荣立二等功。
那次导弹试验任务,他作为“摄像师”登上运输船。
导弹发射腾空几十米后,一头栽向水中……突然,掉落海里的导弹残体“噌”的一下又从海面钻了出来,在空中连续翻滚,火红的尾焰伴着浓浓的白烟。
一旦导弹误将运输船识别为靶标,后果不堪设想。在场的官兵惊出了一身冷汗,张运杰却握紧摄像机,将镜头牢牢地对准了四处乱飞的导弹。
十几秒过后,导弹落入大海,张运杰拍摄的飞行轨迹画面,成为唯一记录失利全过程的画面,为后续分析试验失利原因提供了宝贵数据和重要技术资料。
“如果没有这段完整的图像资料,我们导弹研制会走很多弯路。”在任务总结会上,工业部门导弹专家激动地说。
以身许国日,何事不可为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靶场试验工房墙壁上,悬挂着一面硕大的国旗,与国旗正对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这条标语。
“看一眼国旗,什么都不用说。为了国之重器,什么都可以舍弃。”老专家刘怀忠话里蓄满深情。
他清晰地记得那次执行试验任务上艇前的谈话,就是在这面国旗下——
领导望着外面的星空,长时间沉默过后问:“家里都有什么人,孩子多大了,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
“没有任何要求,坚决完成任务!”刘怀忠坚定地回答。
抬起头,刘怀忠发现领导眼眶发红。
当晚,他给家人留了一封托付后事的信。第二天凌晨准时登艇出海……
导弹试验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工作,没有人知道出征后能不能回来。面对死亡,是一张最严酷的答卷,考验着生死抉择,检验着使命担当!
那次上艇的机会,是女工程师邹青“争”来的。
丈夫胡文萃担任艇上发射副总指挥,出于安全考虑,领导拦住了她:国外同类试验曾出现多起事故,你们两口子不能同时上艇!
“我的岗位我最熟悉!”作为试验遥测系统负责人,邹青据理力争。最终,她说服了领导。
在官兵心中,2008年那次艇上故障作业依旧记忆犹新——
某型导弹进入发射程序,突然发射艇上有害气体泄漏。一名战士拿着防毒面具跑向正在艇上操控设备的工程师钱海鹰和白文平。
“戴上它怎么操纵设备?”钱海鹰和白文平推回了塞过来的防毒面具。
时间流逝,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逐渐升高。钱海鹰的眼睛肿胀起来,但他始终紧盯屏幕,丝毫不敢有一丁点放松。“导弹发射正常,飞行正常!”白文平因吸入有毒气体,报告声音变得嘶哑,喘着粗气,身体开始有些站不稳。
导弹试验成功后,艇上官兵急忙把两人送往医院……
以身许国日,何事不可为?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与整个国家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无暇考虑生死安危。
那年进行模型弹陆地发射试验,导弹装进发射井一切准备就绪,突然出现了故障。此时,弹上已经通电,弄不好就会短路走火。
谁去排障?高工李银芳第一个爬进了发射井。
在场的人们手心攥出了汗,他们清楚导弹爆炸的危险,可谁都没有走开。
“问题解决了!”李银芳从发射井爬了出来,同事们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李银芳。
视使命重于生命——这样的热血始终在海上靶场人的身上流淌着。
莫道铁血冷,英雄泪沾襟
凌晨四时,繁星满天。
试验区腾飞广场前,又一批参试将士整装待发。宣誓,出征,他们很快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
朝阳似血,海面如镜。
随着海面一声惊雷般的巨响,长剑出鞘,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而在承担光测任务的某站点上,士官慈长涛却面对北方长跪不起:“娘啊,您一路走好!任务成功了,儿子在部队没丢人!儿子不孝,没能见您老最后一面!”
其实,任务之前慈长涛就接到了家里电话:“老母病危!”
夜深人静,他徘徊在指导员宿舍门口,三次举起手想要敲门,又三次默默地放下。“等任务结束再回去!”他最终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这一等就是十多天。噩耗突然传来,话筒从慈长涛手中滑落,他靠着墙蹲在地上放声痛哭……
两行泪,赤子心。靶场官兵在自己的战位上托举起强军梦想,把担当与奉献写进了强军的注脚。
也许你认为这样的故事太“老套”或者“不应该”,但是共和国武器事业等不得,试验往前赶一秒,未来战争胜算就会增加一分!
试验区领导动情地告诉记者:“近3年,40多名官兵推迟婚期,200多人次在孩子出生、亲人离世、家庭遭受意外变故时,依然坚守战位。”
2001年,靶场某所光测室的女工程师刘欣承担试验任务重要的一个环节。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可当时时间紧迫,她没有“替补队员”!
这头是家,那头是国,刘欣瞒着所有人,毅然走进了医院……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妈妈多想留住你,可妈妈是名军人!”刘欣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页纸,泪痕犹在。
“因为那次手术留下了后遗症,刘欣多年后才当上妈妈……”并肩战斗的同事孙婧,谈起这事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记者 徐叶青 通讯员 吴末方 侯文泽)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