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谢丹,女,四川博物院特展部主任,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评委,四川省文物局和四川省评标专家库成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校外导师。曾先后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110周年活动中,参与广安相关文物布展工作。
采访谢丹,是11月20日晚上,在成都市武侯区芳草街的一处茶楼。见面时,记者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5点多,她才从北京乘飞机回到成都。这次去北京,正是为了广安的事情。这期间,谢丹父亲病危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当问到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结束,为何还在为广安的事情奔忙时,谢丹笑着说:“广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广安需要我,随叫随到。”
来广安挂职,丈夫“约法三章”
结缘广安,谢丹从2002年上半年便开始了。当时,广安关于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还未正式启动,但省博物院已派出专家组莅临广安,开展邓小平相关文物、资料的征集工作。谢丹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那时,省文物专家和广安本地文化干部分成4个小分队,在全国范围内,分赴与邓小平同志有过交集的地方,进行走访、搜集。谢丹所负责的小分队在近1年时间里,先后到河北、河南、天津、北京等地,走访文博单位、档案馆、革命遗址等地,搜集到大量文物、资料、照片,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启动,广安希望谢丹留下,拟请她挂职邓小平纪念馆副馆长。为此,时任广安市文广新局局长马福、市文管所文物专家刘敏和国家博物馆下派到邓小平纪念馆任馆长的丁敏京等,前往成都专程邀请。
面对这一请托,谢丹十分纠结。因为丈夫经常出差,孩子才9岁,正需要照顾,而纪念活动不仅涉及广安,更是涉及全省、全国的大事。去与不去,她一时难以定夺。马福等人见状,当即电话联系正在出差的谢丹丈夫,希望给予支持。
丈夫出差回来后,经商量,谢丹决定“小家服从大家,支持广安工作”。她把家事安排妥当后,来到了广安。临行前,丈夫还特别给谢丹约法三章:第一,既然答应了,就要好好干,认真干;第二,不要经常往家里跑;第三,不要向广安提任何条件。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期间,在谢丹的管理与指导下,邓小平纪念馆(邓小平故里管理局)里的邓小平陈列馆、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子等场所的文物布展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久后,谢丹挂职期满,回到了成都。
布展翰林院子,一切从零开始
去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启动。谢丹说,市委书记侯晓春明确提出要把翰林院子打造出来,与蚕房院子、北山小学堂等邓小平青少年时期重要活动场所,列入邓小平故居,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去年初,谢丹以专家顾问的身份再次来到广安,重点负责指导翰林院子布展。
“翰林院子的布展,几乎从零开始。”谢丹说,翰林院子总共36间房,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时,由乐山市人民政府捐资维修。维修完成后,仅对邓小平改名处和邓小平读私熟的教室作了简单的布置,“翰林院子由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在清乾隆年间修建,当时各个房间怎么布置的,早已无从查证。”
在古建筑里进行陈列展览很不容易,在国内很少有做得好的。作为总策划、总指导的谢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她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完成。
谢丹认为,布展的目的就是要让翰林院子有内涵、有品位、有看点。为此,她把两个主题结合起来:第一,邓时敏是清乾隆时期的翰林院官员,官至从二品,布展风格要与此相适应;第二,邓小平在这里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是他接受正规思想教育起步的地方。
根据这两个主题,谢丹和相关工作人员对36个房间全部进行了细化,如祖堂、议事厅、家训室、佛堂、饭厅、主人卧室、雇工房等,“除邓小平改名处和邓小平读私塾的教室是进一步完善外,其他均为创作。因为我们没法复原当年的面貌,只能复原那个时代的风格,尽可能地体现出生活气息,让游客进一步了解民风民俗。”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工作组四处搜集文物,一间房屋里的文物往往来自于全国好几个地方。有些文物和资料还得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一些兄弟博物馆等单位获得。如邓时敏考中进士当年的进士榜,是从北京国子监找到的;邓时敏选拔清代著名将军阿桂、大文人袁枚,以及邓时敏居家20年后回京复官,主持三司复审几件死刑案,则是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找到的。
布展的过程也同样艰辛。有时,仅是一些布展的局部方案,都要经过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后,才能正式定下来。前后持续一年半,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常常是深夜了,谢丹还坐在电脑旁修改方案。今年7月至8月,谢丹同时作为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专家组成员莅临广安指导。当时,培训讲解员的任务迫在眉睫,谢丹亲自带着讲解员,逐个房间介绍,讲解背景、历史和布置的思路。而最麻烦的是,翰林院子没有空调,天天汗流浃背,她几度中暑。
布展受好评,或将成范本
布展收到的效果,是谢丹始料未及的。谢丹说,翰林院子现已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里布展,做得如此专业、如此丰富、如此生动,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翰林院子的布展成功,或将成为类似陈列的一个范本。”曾参与评审的省文物局专家如是表示。
翰林院子布展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主要来自于布展设计的匠心独运。如翰林院子的对联文化。按照常理,只需把36间房布置好就行,院内的一些木牌对联,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谢丹认为,翰林院子在布展前,尽管没有对联,但邓时敏作为一名京官,而且回乡前是大理寺卿,院内不可能没有对联。无从查考原来的对联,谢丹带领工作组,紧紧围绕邓时敏当时的心境、身份,并根据各房间的相关主题,选配一些相应的对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只能绞尽脑汁现场创作。
谢丹还充分利用邓时敏作为翰林官员的身份,在翰林院子专门用3个房间来做翰林文化展厅。“这一块做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谢丹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地方专门陈列翰林文化,工作组在布展时没有经验可学。为此,他们查询了大量关于翰林的史学资料,改编成白话文,并配上相关图片和漫画,使游客在观览中轻松了解翰林文化。“其他不敢说,但邓小平故里的翰林院子,绝对是我国目前首个专设翰林文化展厅的地方。”对于翰林文化展厅的布展,谢丹略显自豪。
不仅如此,谢丹等人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搜集到不少关于邓时敏的故事,如邓时敏在家守孝、在京办案等。他们将这些故事配上相关图文,单独陈列在“邓时敏的故事”展厅,让游客对小平先祖有深入而直白的了解。
由于翰林院子涉及两个人物主题,邓时敏和邓小平。所以在布局时,要给游客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这两个主题都不可忽视,游客在参观时能够理解,也不影响参观的感受。通过参观,他们既知道了这是邓小平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也知道了广安邓氏家族的相关史实,从而更加丰富对邓小平的认识。”谢丹说。
【对话谢丹】
我与广安的缘分将不断续写
记者:谢老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结束,是否表明您在广安的相关工作也划上了句?
谢丹:尽管纪念活动已经结束,并召开了总结大会,但我在广安的工作还没有划上句号,我与广安的缘分还在继续。当时由于时间紧迫,翰林院子在布展上,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在做一些后续工作,如细节的完善,文创产品的研发,相关书刊的出版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另外,我已接手广安汉陶博物馆陈列方案的设计工作,具体内容正在处理中。我相信,我与广安的缘分将不断续写。
记者:通过参加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活动,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谢丹:我参与指导的翰林院子布展工作,得到了省专家组和广安市各级领导干部、群众以及游客的认可,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倍感欣慰,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价值。更主要的是通过多次与广安结缘,让我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广安人,每次见到广安的领导、同事和朋友,都很亲切。也让我对邓小平的感恩之情更深更浓,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将为小平家乡的发展,义无反顾地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