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可 耿昕
10月中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做客成都金沙讲坛,期间接受了本刊专访。采访成稿之际,与马少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认为,讲话是对文艺界的一次“补课”,切中“命脉”,没有一点空话、套话。作为一名演员,应该看到自己身负的社会责任,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党怀着感情,把善良、真诚、有担当的作品呈现在屏幕和舞台上。文艺作品来源于脚下的土地,干了这一行,就要当好这片土壤的守护人。
回过头来再看,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在我们对话的字里行间,他正是用一颗真心,诠释着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但一部主旋律剧作受到各年龄层如此的热捧,确实让马少骅始料未及。为何获赞,在他看来,核心二字是真实,“不真实,一切都是空话。”
真诚、质朴,娓娓道来,谈自己对小平的理解、与角色的共鸣、对细节的推敲,他“全心全意去做,不敢侥幸偷懒”。这部剧拍完已久,他在举手投足间还有剧中的神态,也会不时在普通话与广安话之间“切换”,让人感觉自然而亲切——短短112天的拍摄,这个角色已经溶进他的血液,正如他所说,我爱邓小平,就像爱我自己的家人。
这份爱,来自于一份深藏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属于马少骅这一代人,他们是中国那段历史转折时期的亲历者。
用心求真,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从创作的角度,反映邓小平的剧之前有很多,这次之所以格外受关注,在于塑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仅仅是伟人。但马少骅不喜欢“特型演员”这个称呼,他认为,演员就是演员,用另一种说法,是“体现者”——对作家笔下的人物用心去体验完了之后,用自己的肢体体现出来。
作为一辈子都在从事演员这个职业的人,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向世界看。马少骅常常思考,国际上那些并不是所谓“专业户”的演员,为什么能把林肯、撒切尔演得让大家承认,我们为什么不能向这样的路去走?我们为什么要用“特型演员”去演领袖人物?13亿人,要找到和邓小平像的,不难,但是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和性格韵味有机结合展现出来,这才抓住了他的“魂”。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用现在的话说是“红色主旋律”,在马少骅的脑子里并不把它形成概念。他觉得,凡是这样的片子,都应该拍好。要呈现给观众一个很好的艺术作品,首先是真实,而不是过高地把人物定位为一个伟大的人、光辉的人、离老百姓很远的人。当然,这种真实也给他的表演带来了一定困难,剧中很多语言是文件形式的,需要进行口语化表达,比如“请王光美同志到主席台来”那一句,看似平淡,却震撼人心。
马少骅说,以往一部戏拍完后,这个角色就离他而去了,但这次饰演小平不一样,就好比洗澡,哪怕上百遍,还是冲不掉。他坦言,原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以后不敢演了,现在说想演、好好地演,以弥补诸多的遗憾。
奉献真情,以人生积淀与观众找到共鸣
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小平的东西没有过时,改革必须要坚持。回望那段历史,细数改革开放的不易,必然触动每一个过来人的神经。饰演伟人,演员个人的经历和沉淀非常重要。马少骅说演得过瘾,能把自己的真情调动起来,能把这个戏奉献给观众,让观众和创作者有最大的共鸣,是最快乐的事情。
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是知青回城,当听到“让孩子们回来吧”,很多人都流泪了。为什么用这样看似平静的表演来传递内心的极其丰富?马少骅的理解,邓小平是把这些知识青年的的确确看成自家的孩子,要没有这个情感,说不出那么亲切的话。同样,马少骅要是不了解那时知青在农村的苦,也传递不出这样复杂的内心世界,因为他太了解“老三届”那一代人,太了解知青,“那个时候的知青的文化程度我是敬佩的,他们是真正读书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些是家庭生活不好的,有些是父母被打成右派、走资派的,下到很偏远的农村,每年要回家来,连路费都没有,怎么办?他们就混火车。知识分子混火车是没有脸面的事情,然而就是因为要回家看父母,宁可不要脸面都行……正因为他把知青的苦难溶在心里面,那场戏便没有过多进行设计,“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用心去感受这个事件对内心的冲击力到什么程度。”说到这里,马少骅有些激动。
诚如斯言:不在乎奖,不在乎成名,在乎干这个事有滋有味,够了。
关注传承,愿用更多正能量激励年轻人
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邓小平留给后人“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六大遗产,马少骅感悟颇深,“这几句话没有夸张,没有故弄玄虚”,既告诫今天的执政者,也告诫如今的年轻人。他说,我们的年轻人要多关心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心自己父母的过去。通俗地讲,国家的事情好了,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同时,作为一名从业者,马少骅向年轻人表达了抱歉,“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东西,过去搞得太严肃了。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那么严肃,不喜欢那么沉重,以前我们没有做好。”年轻人喜欢真东西、喜欢真性情,“我只能告诉他们,我们改正这个缺点了”,会把过去弄得很严肃的东西,真诚、真心地做出来,让他们想看、爱看。
说到目前一些引起争议的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马少骅认为,为了票房而把这段严肃的、民族灾难的历史儿戏化,要不得。要真实地拍,不能屈服于某些投资商、某些观众的哗众取宠和逗乐。喜剧不高级,就变成了低俗。但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不能怪孩子。从业者首先要有责任感,既不能左,也不能毫无原则地编。
“今天的青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马少骅不太喜欢以“90后”、“00后”来给年轻人贴标签,相处之道,“既是孩子,又是好朋友”。将来世界就是他们的,当然希望他们把中国这片天撑得更好,把这个担子担得更稳。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