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生产线上兢兢业业37年,几乎拿到了所有荣誉,54岁的这位知识蓝领开始转型

徐小平怀揣着技术梦“下海”了

2014年11月24日08:2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徐小平怀揣着技术梦“下海”了

徐小平在车间内。 资料照片

上海大众一线工人徐小平,中国制造业“知识蓝领”的杰出代表,兢兢业业在生产线上干了37年,如今54岁,却干起了新事业。

两年前,上海大众祥易机电技术公司成立,徐小平当上了总经理,这家企业从事高端设备维修技术服务,是上海大众工会下的独立企业,收入归属工会,用以改善员工福利。

公司发展很快,但至今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规模还很小。这样一家公司,本不起眼,却因为徐小平的掌舵而倍受关注。关注之余,人们也疑惑,做了37年工人,几乎拿到了所有荣誉,为什么临近职业生涯后期,先进劳模却“下海”了?

为什么下海

徐小平下海,是为了提高收入?是要圆个创业梦?还是在车间待得太久想转型?

论收入,在效益蒸蒸日上的上海大众,徐小平作为企业的一面旗帜,收入不低。说创业,徐小平钟爱机器和技术,对经商兴趣并不大。要说个人转型,凭他的能力和名声,如果想转早转了,不需要生产线上熬数十载。

徐小平解释他下海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名气响了之后,社会各界找我帮忙的太多。”徐小平说,这些年来总有熟人相托,请他到别的工厂解决设备疑难问题,就像医生出诊。

两年前市领导来调研时问他工作中还有什么困难,徐小平如实相告,没有独立平台,这些额外工作做起来毕竟不大方便。

一句话打开了思路。在上海大众主导下,作为独立平台的祥易公司成立了。对于把徐小平这块“金字招牌”拿出来“对外开放”,上海大众管理层看得很开,他们认为一方面徐小平是知名人物,能做的贡献不该只局限在厂里;另一方面徐小平出去帮别人解决问题,代表上海大众先进的技术水平,也能扩大企业影响力。

没啥仪式,祥易公司在上海大众厂区里租下办公楼,静悄悄地,徐小平下海了。祥易员工一半是上海大众徐小平工作室成员,另一半来自社会招聘。他们干的活,还是社会各界来找徐小平帮的忙,当然过去是友情帮助,现在每件事都成了具体业务,要签合同,按章收费。

有些东西确实变了

徐小平坦言现在这两年工作重心变了,厂里的技术攻关不能偏废,但把新公司框架搭起来更费心力。过去天天在生产线上对着设备,现在必须对外跑业务接项目,具体操作少了,管理事务多了。

不过虽然头衔是总经理,但厂里厂外对徐小平的称呼没变,不是“徐总”,还是熟悉的“徐工”。

但在徐小平看来,有些东西确实变了。一个人对着一个厂的生产线,技术钻得再深,视野毕竟有限。现在成立了公司,对外接触多了,眼界首先变宽了。

然后是做的事情,内容其实还是研究技术、维修设备,但方式不一样。他从自己做起,也对团队言传身教:必须要有服务意识,面对客户的挑剔,技术上也必须更加精益求精。“以前是人家请我们帮忙,把我们当客人,现在是做项目,人家是客户。”徐小平说。

祥易公司不大,但在“徐小平品牌”的作用下,客户不愁。“通用也是我们的客户。”徐小平说,虽然通用和大众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既然已经市场化了,也没什么可避讳。业务做大了,祥易的客户名单越来越“牛”,上海航天、中国商飞,这些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企业也找上门来。

技术梦还有吗

今年,上海大众发动机生产线全面升级改造正在紧张进行。徐小平的祥易公司承担了大约30%的改造任务。“过去没这种机会。”上海大众生产线改造,从来是德国合资方全权负责,现在随着祥易公司的平台,中方也有能力参与其中。但即便是对内的事,也得按市场方式办,双方也签合同,上海大众向祥易支付服务费用。

这两年,“市场”两个字,在徐小平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不过闯荡市场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丢掉过“技术梦”。

“我们的定位是做高端,包括精细加工、装配、检测,材料热处理,以及传感器开发。”徐小平介绍,公司计划发展的“4+1”领域,正是中国制造业的“4+1”短板。

论技术标准,上海大众是国内制造业公认的领头羊,但走出厂门,徐小平看到许多制造业企业的标准体系还比较低。“许多差距在细节上,这是造成一些中国制造品质不高的原因。”徐小平说,他并不指望一己之力推动国内整个装备制造业,但可以做个示范,把企业当做一个实验基地来做。

“明年,我想攻一攻工业机器人,想把这个领域维修服务体系的空白填上。”怀着“技术梦”闯市场的徐小平,目标越来越大。(记者 徐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