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见证了中国革命发展史最初艰难岁月,拥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就坐落在这巍巍山峦和井冈翠竹之中。
办学10年来,学院坚持走“特色立院、创新兴院”之路,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独特的党性教育资源,对学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
触动灵魂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投身事业的革命激情,破解了党性教育从“感动一时”到“感动一生”的难题,使学院成为效果持久的“补钙”基地。
震撼:“在现场听到这段历史,感受与课堂上不一样!”
许多到过井冈山的人都知道老一辈革命家、中组部原副部长曾志的事迹,却未必了解生活中的她——
辗转找到生活在井冈山的长孙后,曾志并没有把他们一家带到北京,也没有在当地给他们安排工作,甚至连几张“商品票”都没有给过。“太奶奶觉得这是在以权谋私。她有自己的原则,这或许也是她们那一辈人共同的特点。”曾志的曾孙蔡军在访谈现场讲述着他眼里的“普通老太太”。
访谈式教学,是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烈士袁文才、王佐的孙辈,甘祖昌将军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女儿,都是访谈对象。由亲人讲述长辈的事迹,从身边点滴说起,由家事到国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学员们勾勒出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的共产党人。
这些故事从书本里走出来,通过革命后代朴实无华的讲述,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学员。“现场听历史事件当事人的亲人讲述他们对该事件的了解和理解,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形式不具备的。”很多学员在不容易被感动的年纪,淌下热泪。
也正因此,多年来,访谈式教学在教学评估中总是数一数二。“对同一个对象的访谈,已经听了5遍,清楚知道哪里感人,再听还是会流泪。”教学科研部主任谭旭孙自己都没想到。主持访谈式教学的欧阳慧老师认为,好评如潮的原因大抵有二:故事本身就感人,平凡的小事最能打动人;教师投入感情,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给干部‘补钙’,‘钙源’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常务副院长梅黎明认为,学院的成功就在于充分挖掘了历史、还原了历史、用好了历史,“清楚党史才知道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人民会选择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病房”里,听老红军曾志的故事;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听130多名重伤员面对敌人枪口不屈服的历史;大井朱毛旧居的大堂内,听何长工为革命不计前嫌的胸怀。10月17日上午,县委书记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的课程是现场教学。
“井冈山历史之前基本都知道,但身临其境后的震撼是难以忘怀的。”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委书记田庆盈感慨。
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目前,学院以井冈山为中心,北至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至福建古田会议旧址,东至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西至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建立了包含70个现场教学点的教学资源网络。
来自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的学员们表示,学院的现场教学是一种创新、很有特色。通过学习,加强了自身的政治修养,补充了精神之“钙”。
事实证明,现场教学的确收效显著。一位到过井冈山20多次的江西本省干部说,通过现场教学,对井冈山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融入:“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教科书上的千言万语!”
10月18日一大早,县委书记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就忙活起来,换上红军服装,戴上斗笠,扛起米袋,背起道具枪。他们将要参加的是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这条往返3.1公里的山林小道,曾经是红军运送物资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朱德当年也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着粮食从这里走过。这条路除了隐蔽,还很陡峭,站在掺杂着泥土和石头的山坡上,脚下直打滑。
重走这段崎岖山路,体验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感悟毛泽东、朱德和战士一起挑粮的好作风,广东省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原来只知道当时条件艰苦,没想到这么苦!但党的领导干部确实做到了与战士同进退,与群众同甘苦。”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教科书上的千言万语。”学员们喜欢用这句话形容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打破局外人的心理,真正融入井冈山的红色氛围。
“党性教育入耳容易入心难。如何入脑入心?创新形式很重要。”学院副院长柯华认为,“党性党风党纪很多领导干部不是不知道,而是在行为上忽略了。党性教育就是要通过融入历史场景,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并将它固化,最终转化为行动。”
这种融入,从学员们到学院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授班旗、唱国歌、吹起床号、列队点名,许多学习生活管理模式都参照了红军时的要求。
“以前参加培训可能七八天了还没进入状态,到井冈山第一天就迅速进入状态了,这种模式的吸引力太强了。”云南省德钦县委书记冯玉祥坦言。
参与感很强的激情教学,也是学院帮学员融入红色氛围的“高招”。《十送红军》《映山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是当时革命实践的写照,承载着人们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崇高理想的向往。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学员、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李和林认为,“领导干部需要重燃激情。只有满怀激情,才能把工作干好。”
夜色下的入户调查,让第9期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学员、中国人事报刊社副社长丁向阳体验了“提着灯笼访贫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到农民家走访,既是践行群众路线,也是一种社会调查,了解老区人民现在的生活状态。”
学员们反映,感同身受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帮他们快速融入历史,在井冈山这个“信念高地”找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补理想信念之“钙”,补党性修养之“钙”。
思考:让党性教育从“感动一时”到“感动一生”
为革命甘洒热血,奋斗了大半辈子,解放后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失散多年的孩子,“位高权重”却不肯把孩子调到北京、带到身边补偿他们;孩子也没有提出这些合情合理的、家长“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要求。“曾志的选择,我们能做到吗?”“红军后代能如此,我们的子女又咋样?”“这一代人的思想和境界我们能理解吗,继承了没有?”听了这些故事,学员们陷入了沉思。
有学员说,到这里我才进一步明白了入党为了什么,党员要做什么。有学员说,“为官不易”和“为官不为”的想法,到这里就不攻自破了。
即使身边仅剩180余名战士,毛泽东依然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格纪律要求。“可能我们都会想,这种情况下有人留下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提要求?”河南鹤壁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英超不禁自问,“工作中,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能如此坚持原则吗?”
视觉震撼、体验融入后,学员们的思想火花开始迸发。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可谓是“水到渠成”。
“井冈山斗争史和中央苏区史中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是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不少现场教学点的主题和氛围很能打动人,加上老师讲授时倾情投入,学员经常受到强烈感染而热泪盈眶。但是,光有感动还不够,还要诉诸理性、激发思考、启迪感悟。”梅黎明一再强调,党性教育要引导学员由“知”到“信”再到“行”,让感动能够持续影响行为。
让历史告诉现在,使现在承接传统。每个班的党性分析课上,学员们以史为镜,对标革命先烈,拿出了一份份深刻的自我剖析材料。这份要求1500字的材料,学员们大都写了3000多字。其中既有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也有对如何传承井冈山精神的思考;既有自身在党性党风党纪、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足,也有今后的改进方向。
第9期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学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理想信念就是革命要成功,今天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学员、云南省瑞丽市委书记蔡四洪表示,通过培训坚定了履行从严治党责任的决心。“以前在工作中有老好人思想,在抓班子带队伍方面不够严格,回去后一定要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好。”
“党性教育的教学,与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己给自己洗澡、治病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在学院执教10年的党建教学中心主任赖宏认为,这是党性教育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距离在井冈山参加培训已经两年多了,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巡视员王玲仍然清晰记得井冈山上的激动之情,这是她投身事业的不竭动力。(刘云)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