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方
西汉昭帝、宣帝时的大将军霍光,想废掉荒淫无道的皇帝刘贺,却怕担上恶名,他想援引古例,却不知有“伊尹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的典故,于是问了一句“于古尝有此否”,这一下露出了马脚,使人发现“光不涉学”,也就是不懂历史了。东汉班固在其所著《汉书?霍光传》中对霍光作了“不学无术,暗于大理”的评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领导干部读点历史,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多掌握一些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我们的历史文化修养、改进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这些知识、经验和智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记录历史来总结前人的智慧,后人通过学习历史来发现并继承前人的智慧。西汉昭帝、宣帝时的大将军霍光,想废掉荒淫无道的皇帝刘贺,却怕担上恶名,他想援引古例,却不知有“伊尹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的典故,于是问了一句“于古尝有此否”,这一下露出了马脚,使人发现“光不涉学”,也就是不懂历史了。东汉班固在其所著《汉书?霍光传》中对霍光作了“不学无术,暗于大理”的评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时,大臣张咏“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准过,虽贵不改。准知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将别,准问曰:‘何以教准?’咏曰:‘霍光传不可不读。’准归取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张公谓吾矣!’”正是张咏在成都时,“闻准入相”,私下对寇准有一个评价:“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但这个评价不好公开说,面对寇准诚心请教,却又不得不提,只好借古喻今,拿《霍光传》说事,建议提得如此委婉,以至于寇准当时还不解其意,回家取书来读,才知其所指,这一故事被史书记载,传为佳话。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中国传统史学的褒贬善恶,历代的史家都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著述中表露着崇善罚恶的意见。史书中有《循吏传》,专门记载、褒扬那些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所居民富、所去民思、造福一方百姓的地方州县官员。当然,史书中也记述了那些残暴不法、盘剥百姓、陷害忠良、卖官鬻爵、贪财索贿的酷吏、贪官、佞臣的斑斑劣迹。循吏留名青史,墨吏遗臭万年。
《魏书》中记载,北魏宗室元晖,曾任右卫将军,在担任吏部尚书时,“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出为冀州刺史。下州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属,道路不断。……聚敛无极,百姓患之。”与侍中卢昶,同时得到皇帝恩宠,被当时人称为“饿虎将军,饥鹰侍中”。这便是成语“饿虎饥鹰”的出处。《声律启蒙》中有“将军元晖,莫怪人讥为饿虎;侍中卢昶,难逃世号作饥鹰”的句子,更是将这二人卖官鬻爵、贪财好利的丑恶形象广为流传。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早就不用古代史书中那种为循吏作传的方式,但是,我们书写历史,惩恶扬善,鞭笞丑恶,弘扬正气的传统依然存在。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地方上那些体察民情,实事求是,为民造福、兴利的领导干部,必然在当地历史华章中书写下浓重的一笔,他们的事迹和作为也将留在百姓的心中,代代相传;而那些个弄虚作假、作风浮夸、大搞政绩工程,甚至买官卖官、贪污腐败的“害群之马”,除了党纪国法的惩处外,更难逃身后骂名,在当地志书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像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样的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他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甘为公仆,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也有像刘青山、张子善、胡长清、成克杰这样丧失信念、腐化堕落的贪官,这些人也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唾弃。
我们学习历史,正是要心存敬畏,只有在对历史的敬畏中,我们才能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己。
不读无用之书,我们读历史不是为了消遣时光,我们是在通过学习历史来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器识。所谓器识,就是要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也可以理解为具备“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陶冶情操,坚定信念。古人历来讲求气节,提倡养成浩然正气。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崇尚并践行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讲“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一多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面粉;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鲁迅曾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匡衡“凿壁借光”;司马光“圆木警枕”;今有雷锋、郭明义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焦裕禄勤政为民,艰苦奋斗;牛玉儒廉洁奉公、清正无私;等等。历史上,安贫乐道,清廉为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先贤们矢志不渝、毕生躬行的人生追求,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满满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与现实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不断向前发展,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发展史;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独立富强的革命奋斗史;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业史。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余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要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历史的发展中,前人的成败兴衰、荣辱得失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的智慧,比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豁达的胸襟和处事风格,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政绩观,等等。这些在当下和将来,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历史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既增强了干部自身的历史修养,又指导并开拓了工作新局面。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