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新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之人交友,同伪装友善之人交友,同花言巧语之人交友,是有害的。”
交朋靠友,人之常情。在世上生活,没有仨朋俩友帮忙,恐怕一事无成。要想干一番事业,有所作为,更是如此。
大圣人孔子就喜欢交朋友。他说:“益者三乐。”其中一乐就是“乐多贤友。”(《论语?季氏》)他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贤能的朋友多了,是令人快乐的事情;朋友从远方来了,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古人讲究伦理,号称“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从孔子开始,古代圣贤们就把朋友列入“五伦”之一,可说它是人生常项。
孔子喜欢交朋友,《论语》一书记载不少他与朋友间发生的故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更是记载孔子在各诸侯国交下不少朋友。据司马迁介绍:孔子所礼敬佩服并与之交好的人,在天下共主周国是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就是道家的创始人李聃;在卫国,是出名的贤臣蘧伯玉;在齐国,是大名鼎鼎的外交官晏婴(晏平仲);在楚国,是大孝子、道德家老莱子;在郑国,是老百姓很佩服的政治家子产;在他的家乡鲁国,是没有私欲的朝中大夫孟公绰。孔子常常称许的还有鲁国的臧文仲、柳下惠和晋国的铜伯华、介山子然,多次引证他们的言行事迹。后面这几个人,孔子生得比他们晚,并不是同时的人。孔子结交、礼敬和称许的这些人,可说都是那个时代和前朝的人杰精英。
孔子交朋友多,可他也不是什么朋友都交。他认识到有恶德的人,政治上、伦理上、行为上丑陋的人,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就拒绝结交。他与鲁国人原壤的接触,就说明了这一点。原壤可能是孔子的乡亲邻里。有一次,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想和他结交。可孔子见了他就批评说:“你年幼之时,不讲孝悌;成年之后,又一事无成,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如今老了,还拖着不死,真是祸害之人啊。”说着,用拐杖敲打他的小腿。(“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原壤坐等孔子,有交往之意。孔子温文尔雅,很少动怒训人,可对这个乡邻原壤,却是个例外,不但说了狠话,还以拐杖击打其腿。按古代礼仪,叉腿等人为不恭。原壤又少年不讲孝悌,壮年一事无成,令修养程度很高的孔子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不能容忍,更不要说交朋友了。孔子拒绝原壤,根本在于对方不孝长辈,不悌兄弟,不立事功,是“贼”人。道德水准和人生理想不在一个水准线上。
孔子与阳货的交往更能体现他的择友原则。阳货又作“阳虎”,是鲁国执政季孙氏的家臣,一度曾以“陪臣”的身份“执国命”,实际上掌握鲁国的大权。阳货看到孔子通古今之变,知上下之事,又有弟子三千,口碑好,声望高,颇有势力和影响,各诸侯国都想聘用,便有意欲与孔子结交。阳货想让孔子去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按当时的礼节,地位高的人赠送礼物给地位低的人,受赠者如果不是当面接受,就应回拜。阳货送给孔子一只小猪,是逼孔子去回拜他。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在半路上碰见了。阳货叫住孔子说:“来,我有话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论语?阳货》)孔子在鲁哀公时期当过几天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县司法科长),但他始终未与阳货交友合作。孔子还指斥他是“陪臣执国命”的叛逆。据《左传》一书记载,阳货曾攻打过鲁昭公避难的郓城。公元前505年鲁国执政季平子死时,阳货主张以只有国君才能佩戴的玉器璠璃陪葬季平子,当时这是越礼犯上的行为,遭到季桓子的宠臣仲梁怀的反对,由此他同季氏发生了矛盾。他和公山弗扰共谋囚禁过季桓子。公元前502年,他又和公山弗扰等五人合谋杀害季桓子,没有成功,便逃到齐国。后来又逃到晋国投靠大贵族赵简子,被赵简子收为家臣。孔子观往知来,判断说:“赵简子收了这样一个好作乱的人,晋国必然世世有乱。”(《左传?鲁定公七年》)可见,孔子对阳货政治上持对立态度,把他当成了“过街老鼠”。“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论语?卫灵公》)尽管阳货以“执国命”之尊,又殷勤送来乳猪,并苦口婆心地动员孔子出仕当官,孔子始终不与这个乱臣贼子做朋友。
在长期交友中,在好坏对比中,孔子有了智慧的择友经验。他把朋友分为两种:益友与损友。《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损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之人交友,同伪装友善之人交友,同花言巧语之人交友,是有害的。”人品有高低,朋友有好差,作用有损益。交友要有选择。“益友”引人向善向上,“损友”导人向恶向下。这是人生大节,不可不察。这有利于自己进德立业。
晋朝的陶潜,就是作《桃花源记》的大文学家陶渊明,他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记载:“(孟府君)在朝然(柔顺的样子——引者注),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孟府君交友慎重,家里没有杂七杂八的客人。后人往往用“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来描述交友的成功。
古人择友,确立了高品位的标准以后,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较为流行的“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就能看出古人择友之严,意志之坚。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朝人,年轻时是一起读书的同窗学友。《世说新语?德行》记载: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席子上读书,这时有位乘坐轩轿、戴着官帽的官员走过门去。管宁就像没看见一样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看出华歆对当官做宰相很羡慕,与自己的追求不一样,就用刀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座位,并且决绝地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著名的“割席断交”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华歆的行为表露出“官本位”观念,为管宁不取,所以他断然绝交。
志存高远者,趣味高雅者,择友亦必不滥。古人之行诚然可钦,今人之为更令人肃然起敬。仅以青年毛泽东择友为例。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是全校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崇尚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怀着救国之心,希冀联络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结社聚友,共图救世大业。他认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决不能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摸索,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团结起来,才能有所作为。于是1915年秋,他在长沙部分学校散发张贴《征友启事》,署名是“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三个繁体字共28画)。
《征友启事》约二三百字。主要内容是结交和团结决心救国、能吃苦耐劳、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青年。“求友之心甚炽……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这是毛泽东对自己心态的概括。结尾引用了《诗经》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句。
《征友启事》由毛泽东自己刻蜡版油印,信封上写着一行小字:“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 长沙略有名气的学校都收到了这份启事。然而,社会上对《征友启事》并不理解,一些思想守旧的校长觉得这个“二十八画生”是个狂人,不准张贴。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马校长,竟认为这个启事是“不怀好意”、是“找女学生谈恋爱”等。为了调查清楚,她找到第一师范的校长,才弄清原委,了解到这个“二十八画生”毛泽东是一个极优秀的学生。
两年时间,毛泽东征得五六个人回信。其中,罗章龙与毛泽东会面后,来往较多,经常交换读书笔记。而李立三与毛泽东面谈后,没表态就走了。毛泽东后来说,李立三对应征只是“半个回答”。有了明确的征友目的,“求友之心甚炽”的毛泽东继续在青年学生中寻觅知音。后来,他终于团结了几十名潜心研究学问、探索救国之道的热血青年。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商谈救国图存大计。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新民学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成了湖南早期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蔡和森、向警予、罗章龙、李立三等人后来都成了中国革命的要人和名人。从中国革命的大方向大潮流来说,他们是毛泽东的朋友,也是毛泽东的战友。
这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交益友者得益,交损友者受损。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