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一代领导人的调研方法

赵永华

2014年11月21日14: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眼睛向下,积极融入到群众之中,真心和群众做朋友,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当好小学生,而不能端架子、做侦探,使人家讨厌。

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出主意、作决策。主意从何而来,决策如何科学?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把握事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出好主意、正确决策。

搞好调查研究要掌握正确方法。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和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调查研究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不耻下问,当好小学生

毛泽东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青年时代,他就通过游学,走进社会开展调查,仔细了解国情;后来又多次深入农村考察,相继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调查报告。这些文献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0年,毛泽东先后到江西的兴国、才溪、长冈、寻乌等地调查研究,写出多篇调查,《寻乌调查》是其中代表作。他从这年5月初开始,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边调查,边记录,最后形成8.1万多字的调查稿。毛泽东作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当时中国的富农现状和商业现状。寻乌调查在毛泽东一系列农村调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是如何进行寻乌调查的呢?他放下身子,扎实深入,广泛接触各阶层人物,主动跟他们交朋友。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知道某人知道某种情况后,便三顾茅庐去拜访,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他还卷起裤腿,到水田地里帮助农民插秧……毛泽东满腔热情,全身心融入,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了解到了大量的真实情况。他谈到自己如何与群众建立起亲密关系时说:“开始时,他们很疑惧,不知我究竟要把他们怎么样。所以,第一天只是谈点家常事,他们晚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我们简直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他还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们可敬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的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

请看,毛泽东调查的杂货店情况。其中:“第四家,罗义成,一人开,千多元本,每年能赚四五百元。很节俭,吃饭就是点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带两个徒弟,家眷在兴宁没有来。他是兴宁人,早年来寻乌挑糖箩子,在县城及四厢敲糖子卖,一个明钱敲一块小糖(现在敲一块糖子起码要一块铜片了),或者拿糖子换各种荒货(头发、烂铜、烂铁、猪牛骨头、烂棉被)。他就是这样子起家的。他到寻乌有了三十多年,发了财,开杂货店也有十大几年了(十五年以上叫十大几年)。”如果不放下架子,真心跟调查对象交朋友,充分取得他们的信任,怎么会了解到这样隐秘的“发家史”,了解到这样鲜活的情况?

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眼睛向下,积极融入到群众之中,真心和群众做朋友,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当好小学生,而不能端架子、做侦探,使人家讨厌。与群众谈话时,要满腔热情,敞开心扉,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诚实意,把你当作好朋友看待。这样才能获取一手资料,获得真实情况。

回到家乡,了解真情况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全党同志“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为此,刘少奇回到家乡湖南调查研究,听取群众对农村工作主要是人民公社的建议和意见。

1961年4月2日,刘少奇回到宁乡县。他对湖南省委的同志说:“这次来蹲点调查,不住招待所,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稻草,既不扰民,又可深入群众。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出现。”

在40多天的蹲点调查中,刘少奇乘坐的是他向湖南省委要的一辆苏式嘎斯吉普车,只配了一名工作助手,没有前呼后拥的陪同。他累计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走访了宁乡、长沙、湘潭等地10多个生产大队。他有33天吃住在生产大队,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热情地同各级干部和社员群众交谈,倾听大家的心里话和真实话,写出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他还深入到田间、山林、食堂、养猪场、医院、社队工业和社员家里。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今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调查期间,刘少奇了解到有的群众遭受了无辜的打击,便当即平反了冤假错案。他调查了农村粮食、分配、住房情况,了解到农村公共大食堂难以为继的现状后,就作出了“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的决定,并明确要保障社员基本口粮加劳动奖励的粮食分配制度,给农民重新分配了自留地和自留山。

刘少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就搞好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生活问题,给天华大队提出了“十个一”的指导思想,即:一栋好房屋,开门亮窗粉壁墙;一套好用具,农具、炊具、副业工具样样俱全;一栏好猪,自养、自繁、自食,又有卖;一群好家畜,有鸡、有鸭、有狗、有猫;一园好蔬菜,大蒜、韭菜、香葱,品种多样化;一塘好鱼,鲢鱼、鲤鱼、鲭鱼、鳙鱼、草鱼水中游;一块好柴山,树大柴多,用柴自给;一天三餐好饭菜,饭甜菜香、讲究营养;一人有几套好衣服,床单、被帐换洗不缺;房前屋后一片好风景林,棕、竹、桃、李样样有,春温冬暖夏天凉。

刘少奇调查研究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选择熟悉的地方调查蹲点,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当年的“浮夸风”、“共产风”导致了农村粮食减产、群众生活困难。为了解实情乡情,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首先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不住招待所,吃住在百姓家中,又为零距离观察农村实际、了解群众生活创造了条件。轻车简从,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乡亲们面前,能够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拉近感情,促使他们敞开心胸,讲出真话实话,进而取得调查研究的好效果。

创新方法,多方求验证

毛泽东说过,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所以能够取得大的成绩,是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陈云生前做过多次调查研究,1961年的青浦农村调查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当年,陈云到基层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农村情况,为党的农村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6月中旬,他要薛暮桥带一个工作组先行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做摸底调查。6月27日到7月11日,陈云亲自带队到小蒸进行了15天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得到调研结论后,7月12日至27日,他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五个县县委书记和若干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有关问题调查研究;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两个县县委的同志,就有关问题做了调查和比较;最后,同四个省市的省(市)委负责人交换了意见。8月初,陈云将调查报告报送党中央。

在这次调查中,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陈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典型调查地、比较研究地、交换意见地的三个层次调查思路,这就突破了传统的实地调查工作流程、调查模式、调查方法。

陈云创造的调查研究方法新在哪里?首先,选择了典型调查地点。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在太湖流域很有代表性,又是陈云的家乡。1927年,陈云在这里搞过农民运动;从1952年10月开始,他在这里约定了两名了解农村变化的长期联系人;1955年到1957年,他亲自三次到青浦县做实地调查。这些因素,有利于他了解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其次,选择了比较研究地点。在典型地点调查之后,陈云又到其他与青浦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了解情况、相互比较,从而验证了典型调查地点情况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再次,选择了交换意见地点。通过在典型调查地的典型调查、对照比较研究地的比较调查而得到的调研结论,是否具有片面性、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如何等问题,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陈云青浦农村调查的经验告诉我们:调查研究要注重方法。为了了解到全面、真实的实际情况,应当采用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调研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地和交换意见地的调查,不断地修正、补充、丰富、检验典型调查地所得的调研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减少和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全貌和问题的实质,从而有利于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