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深山寻古墓 只为抄对联

2014年11月06日08:5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深山寻古墓 只为抄对联

《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

内江百位老人收集古代对联,并集结成书发表

2011年,内江市威远县诗词协会会长刘劲秋带领3名会员来到新场镇一座大山,这4个平均年龄 70 岁的老人,每人携带一把镰刀,在大山里一边割草一边开路,花费半天时间后,他们在丛林深处找到了一个古墓,古墓上的一副对联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除了刘劲秋一行,在内江还有100多位老人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历时5年时间,来到内江市各县区乡镇,收集有关内江的对联,最终编订成册。昨日,《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在内江市图书馆举行了首发仪式,它涵盖了宋朝至今有关内江的对联2200余副。

历时5年收集整理

涵盖宋朝至今2200余副对联

昨日上午9点半,《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首发仪式在内江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开始。讲台上摆放着几摞崭新的《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黄色的书壳为书籍增添了几分历史感。

内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罗征全同时也是《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的主编,他说,参与收集对联的一共有100多人,他们平均年龄为70岁,有的甚至上百岁,主要编纂的一共有13人。

据介绍,这本书将全国各地有关内江的联语收集成册,分为情理编、景观编、节令编等10大编目,有30个分类。老人们在5年时间一共收集了8000多副对联,最终收录的有古联1500多副,今联(民国元年后出生者所撰的联)600 多副,共 2200 余副。

接下来,这本书将送往全国各地的诗词楹联协会和大专院校。

为文化内江做贡献

对联底稿垒到半米高

在罗征全的家里,光是收集来的对联底稿就有半米高,回忆起前期寻找对联的经过,罗征全说:“去找古墓、坟地是最常见的事,而且有时还会白跑。”

因为老家在威远县界石镇,罗征全小时候就听说朱家坪有状元坟,于是他徒步近两小时,走了20里地赶到该村。到了村子才发现,状元坟的墓地已经被挖,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材料。但是这样的事,并不影响他寻找对联的热情。

内江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副主席胡红雨认为楹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的编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流传。同时也体现了内江作为“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为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做出了贡献。

镜头一:深山寻古墓 12人走遍威远20个镇

5年前,威远诗词协会的会长刘劲秋接到中国楹联协会编委主任的一通电话,“主任说他们要编一本中国古今楹联集,各地区需要出一本楹联分卷,他希望我能参与内江卷的收集。”刘劲秋说,这通电话开启了他的寻找工作。

威远诗词协会参与收集对联的一共有12人,威远一共有20个镇,于是刘劲秋将这12人分成3组,3个小组分工合作,一个乡镇一个村的寻找,今年62岁的刘劲秋是队伍里最年轻的。

当她听说威远县铺子湾镇一个村庄里有古墓群时,她赶紧带着3名队员来到当地。古墓群一共有4个古墓,每个古墓上都有一副对联,但是只有1个完整可见,其他3个都只看得见两三个字,于是,刘劲秋借来锄头,挖了半天时间,才让对联重见天日。

镜头二:悬挂半空抄对联 82岁老人山上突发心脏病

威远县镇西镇杨家咀村解放前有一户杨姓大家族,为了储存粮食,他们在附近山崖中挖了三个洞,洞顶、洞门和洞里分别刻有三副对联。

获知这一线索后,刘劲秋带着自己的队员找到了山洞。她告诉记者,山洞距离地面有3米多高,于是他们将绳索抛向上空,系在树上。一名队员拉着绳索慢慢爬上山,然后抄录洞门的对联。虽然已经忘了是谁爬的山,但是无论是哪位队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

还有一次在越溪镇,82岁的邓俊材带着队员去山上找古墓,可是当他爬上山后,突发心脏病发晕倒了。队员们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心脏病药喂他服下,休息一小时后,邓俊材才慢慢醒来。

部分对联摘录

“五谷丰盛 百姓晏然”——出自《汉安长陈君阁道碑》,记载了古代汉安内江的盛世景象。

“山行依旧合 水去复还来”——出自晋代郭璞《山海经注》,描绘了内江的山川地貌,把沱江河从史家段到白马镇这东去南来,迂回穿境55公里、横跨约10公里的内江半岛地形做了高度概括。

“洛阳纸贵因兄贵 蜀地红箋为弟贫”——出自唐代范元凯《寄乃兄崇凯高中》,范元凯为内江人。“战马向风嘶 荒鸡隔水啼”——出自唐安夷军在内江的诗碑遗句。(记者 黄晓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