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多年来,他们锲而不舍地践行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希望工程,25年爱相随

记者 梁伟

2014年11月05日13: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集资金100.72 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8396所,495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获得资助……这就是希望工程截止2014年10月来向全社会交出的优异答卷。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30日发起希望工程,邓小平曾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并题词。25年弹指一挥间。希望工程紧跟受益人的需求,不断创新、丰富公益产品,始终坚持使命与价值观,为贫困农家学子送去希望。这其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是关于命运、关于教育与文化、关于爱心与道德、关于理想与创新、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故事。曾经的失学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反哺社会;无数的捐赠人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收获了人生价值;希望工程的建设者们始终不渝,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2014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走过25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致信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对希望工程近25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李克强指出,“希望工程向世人传递出一种积极意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一点,你们学校走出的希望工程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张宗友、‘大眼睛’苏明娟便是很好的例证;尤其可贵的是,希望工程在很短时间里,汇聚起海内外四面八方的爱心涓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建设社会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这么多年,你们锲而不舍践行一个朴素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创始人徐永光爱心永远传递

2014年10月28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作为公益盛典评审委员会主席发表主题演讲:“邓小平曾经支持希望工程,请工作人员帮助捐款,先捐了3000元,后来又捐了2000元,都是匿名捐款,在反复询问下也只写了‘老共产党人’。其实,小平同志完全可以下令有关部门发文,让全国人民捐款支持希望工程,但他不仅没这么做,自己个人捐款还匿名,这激发了公众捐款的积极性。二十多年以前,小平同志向希望工程捐款,就已经诠释了什么叫慈善,什么是慈善的真谛,它是个人行为,绝不应该是一个权力行为……”

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在什么位置,作为希望工程创始人的徐永光,始终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公益,用他的话说,“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徐永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他还没学会说话,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靠给人缝补浆洗养育5个子女。

童年的家庭生活和环境影响,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这句话正好可以用在徐永光身上。当徐永光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他挺身而出,这是生活让他做出的选择。

1986年,徐永光曾在广西柳州地区作了两个月的调查,发现有2000多人口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解放后竟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250名学生中,小学一年级学生71名,五年级只有7名学生,辍学率达90%以上。

1989年3月,已经请辞团中央组织部长的徐永光,拿着10万元注册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他和几位志同道合者畅想基金会的未来时,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他脑海中闪现,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募捐活动成为大家的共识。“希望工程”这个影响了中国人慈善理念的名词也在那时正式诞生。

1989年10月30日,青基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从此踏上了为失学儿童圆梦之路。

“希望工程启动初期,我们自己对公益事业的内涵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也不是十分了解。但是,只能向广大人民群众邮寄号召人们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的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批信寄出去后半个月左右,都会掀起一个捐助的小高潮。大约在发了20万封信之后,基金会收到了将近20万元捐款。20万元,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得的!”

有人认为,希望工程有两个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点燃了数百万儿童、数百万家庭的希望,还给了他们应有的梦想和尊严;二是调动了亿万人被体制束缚了的爱心,海内外的万千众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感受了一次助人的激情与温暖。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的慈善洗礼,都是从希望工程开始的。

1991年到1994年,可以说是希望工程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大发展时期。199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希望工程的募捐信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广告版位上。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募捐广告。一年之后,“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正式启动。从此,一对一捐款,让捐款人参与到项目中来,成为希望工程的重要模式。希望工程不仅成为一种行善的途径,也让中国人的手足之情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

助人自助,正是一切公益慈善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人们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付出的是金钱,收获的是精神。如果把对希望工程的捐款也看成一种消费的话,那就是一种精神消费。捐款是无偿的,没有买到物质商品;捐款也是“有偿”的,捐助人“购买”到了受助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精神满足和快乐。

“希望工程从开始到今天,青基会平均每天接受捐款数不等。公众凭什么自愿把钱捐到你手里,是因为认同你的公益理念,相信你能够把钱用好,让他们的爱心得以实现。支撑这种信任的正是我们的道德诚信。”徐永光说,“如今我虽然离开了青基会,却始终没有离开公益事业。我认为慈善资源可以垄断,但是爱心永远无法垄断。”

“希望工程给了我经济上的资助,更给了我助人自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一张照片改变苏明娟命运

“我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农家。山区地薄粮少,我们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生活。上小学时,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40分钟的山路。那时候,学校的教室低矮破旧,学校没钱装玻璃,即便在冬天,窗洞也是空荡荡的,寒风呼啸而进,我们这些小朋友都冻得缩成一团。可是,我们坚持读书的念头却像火一样热烈。”苏明娟说。

1991年5月,当时还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摄影干事的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这个在苏明娟日后的生活中像父亲一样的人跑了十几个村庄,拍了很多照片,《我要读书》只是其中一张。对于当初拍摄的情景,苏明娟早就没有印象。但是,就是这张照片发表后,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并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此后的人生也被人称为“一张照片改变命运”。

据《建国50周年摄影在我们记忆中》调查显示,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姑娘”名列榜首,被认为是50年来最震撼人们心灵的一张照片。在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人中,不少人的捐款就是冲着“大眼睛姑娘”来的。

1996年,中国青年报社45周年社庆,苏明娟在北京第二次见到解海龙,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同年,她和解海龙在央视《正大综艺》节目中一起讲述“在希望中成长”的故事感动了现场很多观众,宝洁公司捐款20万元,将她的母校张家湾小学改建成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也在短短几年内建起了60多所希望小学,一万多名贫困学生受到了资助。

面对这么多关注的目光,这么多援助之手,苏明娟在收获爱心的同时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别人,帮助更困难的人,将这种无私的爱传承下去。上小学时,她把富余的捐赠物品转赠给其他困难的同学。上初中时,在征得资助人的同意后,又将累计几千元的资助金通过青基会转赠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孩子。看到他们高兴,苏明娟也会很开心。因为一直在关爱中长大的她,更要努力用爱心去照亮别人的世界。

此后,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并于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大学期间,她曾组织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支教,那个时候,孩子们上课的条件仍然非常差,教室四面通风,只有一个破屋顶。这些经历,让她更加体会到了自己的幸运,大学期间,苏明娟曾致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诚恳地要求自行退出中国青基会对她的捐助计划,以便帮助其他人。

毕业之后,苏明娟走进职场——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领”。工作、聚会、逛街……忙碌而充实,刚刚过去的10月23日,是苏明娟的31岁生日,她也已经成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样对于苏明娟来说是恒古不变的,那就是捐赠。工作后她把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并且规定自己每年都要捐。“前几年一直捐助一个姓汪的孩子,上班以后又捐助了其他孩子。”苏明娟说,她希望能把希望工程的这份爱意一直维持下去。

很多人说一张照片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但是苏明娟认为用影响显得更为贴切。因为除了喜悦,也有烦恼,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有时候甚至影响了她的生活。

“如果还能选择一次,还愿意做那个‘大眼睛’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苏明娟倒是没有任何犹豫,“我当然愿意当‘大眼睛’啦,有了那幅照片,许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得到了帮助,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多好呀。也给社会减轻了负担是不是?我那些小烦恼现在都不是问题了。”

如今的苏明娟,已经把对别人的帮助转化成一种自发行为。她说,希望工程给了她经济上的资助,更给了她助人自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我现在虽然参加希望工程的活动比较少了,但是只要是需要我做的、邀请我的公益活动,我都会抽出时间尽量参加。我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每年都捐款救助大学贫困新生。”苏明娟的命运改变了,她的金寨老家的孩子们的境况也在改变,然而苏明娟希望他们更好。“老家现在条件改善了很多,孩子都有学上。许多父母出门打工,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也有个别家庭负担不了孩子的高中、大学的学杂费。”

“以后我会带着我的孩子去捐款。”苏明娟想把这份爱意传承下去。

“我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张胜利

集资金100.72 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8396所,495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获得资助……这就是希望工程截止2014年10月来向全社会交出的优异答卷。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30日发起希望工程,邓小平曾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并题词。25年弹指一挥间。希望工程紧跟受益人的需求,不断创新、丰富公益产品,始终坚持使命与价值观,为贫困农家学子送去希望。这其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是关于命运、关于教育与文化、关于爱心与道德、关于理想与创新、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故事。曾经的失学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反哺社会;无数的捐赠人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收获了人生价值;希望工程的建设者们始终不渝,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2014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走过25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致信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对希望工程近25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李克强指出,“希望工程向世人传递出一种积极意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一点,你们学校走出的希望工程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张宗友、‘大眼睛’苏明娟便是很好的例证;尤其可贵的是,希望工程在很短时间里,汇聚起海内外四面八方的爱心涓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建设社会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这么多年,你们锲而不舍践行一个朴素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张胜利。

“车伯伯,你家里今年打的粮食够吃吗?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25年前,张胜利给当时涞源县政协原副主席车志忠写了一封信,那时候的他只是涞源县东团堡乡桃木疙瘩村一个辍学的穷孩子,而这封包含热泪的来信揭开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序幕。

1989年10月17日,张胜利对于那一天记忆犹新。在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仪式上,他从团中央负责人的手中接过一本红彤彤的证书,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能够重返校园学习,对张胜利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他非常用功,最终在各级基金会的帮助下,读完了小学、初中。1995年8月,中国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1997年,张胜利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面对众多选择,他义无反顾回乡任教,他知道是希望工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必须回到家乡,让希望在他的家乡桃木疙瘩村继续延伸,这是回报社会关爱的最佳方式,也是他的责任。

那一年的8月14日,从上海回到涞源的张胜利被任命为桃木疙瘩小学名誉校长。当时的桃木疙瘩小学一直没有教师,学校只能停课。张胜利回去的第二天,才有5个学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张胜利明白,家庭贫困是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但他更知道,缺少知识,只能导致更加贫穷,而改变贫穷的最佳途径只有学习。桃木疙瘩小学下辖的几个自然村间,相距都在5公里以上,还都是崎岖陡峭的山路,为了找回自己的学生,他上演了真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带上干粮,一个村一个村、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

“那时候,我就告诉大伙要让孩子们上学,书费不用他们掏。我经济能力有限,但是可以跑社会赞助去资助他们。”在张胜利的帮助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回到了学校,学生由5个增加到了21个。

2003年10月,张胜利被任命为副校长。一年后,他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7年,张胜利所在的小学不仅继续蝉联东团堡乡综合考评第一的荣誉,他所教过的学生中,也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学。那天,当西梁沟的刘大宝带着省城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看张胜利时,张胜利流出了回到大山10年来最欣慰的眼泪。

17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公益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为500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与资助者结成了对子,为当地拉来三所希望小学,并通过中国青基会为当地申请到全保定市第一套“希望厨房”。为此,曾经有很长时间,每到周六日,他不是在本地照着“贫困生花名册”挨家挨户走访,就是四处跑赞助,一年有大半年漂泊在外。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明白。到北京找企业拉赞助,可人家一听不是他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没了兴趣,甚至有人干脆质疑他是不是骗子。“有时候也会感觉压力很大,力不从心,但是想到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只能咬牙坚持。”张胜利扶了扶眼镜说,“我受过别人的帮助,所以想通过自己帮助更多人。”

从2007年开始,张胜利的学生就已经全部享受了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11年,涞源县率先在保定市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2013年,涞源县又在农村实现了包括学前3年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张胜利的付出。今天,38岁的张胜利作为东团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依然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

“希望工程20多年资助了全国490万名农村贫困生,我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就冲这些变化,我也得坚持下去,我这辈子估计和农村教育事业分不开了。”张胜利说。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