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的各项工作

(重点关注)

为有源头活水来——地方统战工作亮点纷呈

2014年11月05日09: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海

蓄满党外人才“蓄水池”

记者 刘维涛

倪闽景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最近刚刚履新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到任不久便收到市委统战部的通知,要脱产参加一个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作风建设专题培训班。

初来风景秀丽的上海市委党校,倪闽景并没有觉得此次培训班有何不同。但几场报告听下来,他受到了震撼:“授课老师层次之高前所未有,学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课程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

市委常委轮番作报告,让培训班充满了“高大上”色彩。事实上,这个培训班只是上海市创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一环。包括倪闽景在内,此次参加培训班的150多名学员,全部来自市委统战部的一份“小名单”。

何谓“小名单”?得从一次调研说起。今年2月起,上海市委统战部会同组织部开展了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大调研,题目是“上海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优秀人才专项调研”。目的只有一个,发现一批党外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党外人才发掘、培养、举荐机制。

上海历来是党外人才工作的重镇。八大民主党派,有两个在上海成立;党外人才辈出,现已是国家领导人的严隽琪、万钢、陈竺均来自上海;全市现有民主党派成员6.7万多人,稳居全国前列。但也遭遇同样的难题,突出表现在党外代表人士规模不大、来源不广、通道不畅、旗帜性人物不多等方面。

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事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良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党外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上海市找到的路径是先摸清底数,扩大基数。

课题组从全市抽调68人,组成8个调研工作小组。这些由“老统战”组成的精干小分队,深入全市55家单位展开工作,奋战5个多月,最终形成三份名单:即“大名单”“中名单”和“小名单”,分别为:43820人、12944人和793人,总人数近5.8万人。

这是上海市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全市党外人才信息库。“多年来我们第一次把‘蓄水池’给蓄满了。党外人才,人在哪里,基本上搞清楚了。”市委统战部一位领导兴奋地说。

在这近5.8万人中,有两份统计颇有意味:“体制外”人才21816人,“视野外”人才16711人。“体制外”的概念较好理解,“视野外”人才是指虽然在传统意义上的“体制内”,却并未进入组织视野的人才,比如一些中央在沪单位、外省市在沪单位等。

从两个人数之和占总人数近2/3的规模来看,这两个“外”,无疑是此次摸底的重点,这也是新形势倒逼出来的工作思路:以前的党外人才,大多数分布在体制内,主要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里。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才也经历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体制外”成为党外人才集中的地方。如果还把目光局限于体制内的存量,党外人才挖掘的渠道会越来越窄,很难有生动的局面。

因此,突破体制界限、所有制约束和身份限制,把更多“体制外”纳入“视野内”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基调。于是,人民团体、统战团体和社会组织成了重要载体,一大批体制外优秀人才被“网罗”。比如,嘉定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多,那里的行业协会就推荐了1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蓝领”党外人才;市文联和社科联等文化类团体则挖掘出一大批独立演员、社科学者和青年领袖。

这次调研还打破了部门和层级限制,一些在沪的体制内党外人才也首次被纳入视野,比如中海运集团就挖掘出数十名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等,充实了优秀党外人才库。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也在这次培训班上,他是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6年前,还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的他通过全市公开选拔,到了现在任上。这位学者型官员分管的,是上海市使用资金规模大、创新活跃程度高的电子信息产业。

任政府实职带来的历练,让邵志清颇感骄傲:“更大舞台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当你参与的决策能提升产业能级,进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就会收获很强的成就感。”

选人用人,前提是“选”,核心是“用”。名单有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人用起来,让名单“活起来”。按照上海市委统战部的思路,即五种安排: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社会安排、荣誉安排和岗位成才。

根据工作安排,“小名单”内的人员,将有一部分进入组织部门的局级后备干部库,而其余部分,也将形成“一人一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中名单”人选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将在其中遴选领军人物,落实培养方案,并适时做好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大名单”人选,则由推荐单位深入分析梳理,聚焦重点人物,制定长期工作方案,加强联系培养。

“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让统战工作接通‘源头活水’,呈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生动局面。”上海市委统战部一位领导说。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