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5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经渗透到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创意设计产业融合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国务院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极大地振奋了业界信心,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呈现出与国民经济加速融合态势。由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本届设计周突出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强化设计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设计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并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项设计展览和相关活动,涉及家居、建筑、时尚、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为推动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搭建高层次、国际化平台。本届设计周的活动主题为“设计之都·智慧城市·生态文明”,整合了专业级社会资源,汇聚了全球顶级设计理念和设计成果,为国内外设计机构和人才提供展示、交流、交易的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公众的“展示周”、服务专业的“交流周”、服务产业的“交易周”。
自2009年首届启动以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充分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定位,已成为国家和首都推动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设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成为全球优秀设计思想、设计资源的汇聚平台,设计交易和投资的实现平台,设计与教育、科技、文化、工业、旅游、商业融合发展的转化平台,设计师、设计企业、设计机构成长的孵化平台,在提高北京乃至全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举办设计周对于北京成功申办成为“设计之都”起到关键作用,并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丰富内容。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设计周倡导的简约设计、绿色设计、低碳设计、为民生设计、为劳动生产设计等接地气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国民经济加速融合,逐步融入了城市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各个方面;2011—2013年,三届设计周累计实现设计交易额123.38亿元,拉动直接设计消费累计8.8亿元,并推动形成了“国庆·北京看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北京国际设计周既符合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也符合北京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北京有责任也有能力领航中国创意设计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国民经济加速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日益突出,经济转型要求迫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处在产业链的高端,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而且对提升各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给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成为制造业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体系中,我国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转型升级,增加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才能跻身制造业强国。因此,必须大力推动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增加创意设计,丰富文化体验形式和文化产业业态,提升文化资源利用层次,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