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第六党支部由30名离退休科技人员组成,他们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报国为民上奉献余热,在晚年美景中书写壮丽。他们年过古稀,平均年龄超过78岁,其中最大88岁。他们历经考验,80%以上是有2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他们笔耕不辍,主持或参与撰写了11部科技专著、科普书籍,合计600余万字。他们壮心不已,超过50%的成员仍活跃在农业第一线,积极致力于我国蔬菜科技进步和农民脱贫致富,默默发挥余热。他们荣誉满载,有7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6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1人还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9人次获得各类协会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颁发的优秀专家、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退休不退学 支部活动求创新
多年来,第六党支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坚持学习作为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支部书记王素常说,退休后我们要继续保持党员先进性,学习、组织生活都要做好,做出成绩。从成立那天起,党支部就多了一个记录本,专门作学习活动记录。从会议记录、讨论内容、党员发言,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电影博物馆,到党员们参加农业部、农科院的培训,每次学习活动的体会收获,都一一记录在案。到现在为止,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整整4大本。党员们说,记录本一直伴随着支部的成长,翻开它,就能看到我们的成长进步,就能回忆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支部坚持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前两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支部邀请农经所的一位留法的研究人员授课,通过在国外所见所闻所想,生动而全面地讲述金融危机的背景由来,坚定了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十八大以来,围绕反腐倡廉、构建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党员们及时收看新闻,查阅报纸书刊,结合习总书记讲话以及身边的生动案例,一起畅谈所思所想。在理论学习之余,大家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在支部学习活动时,穿插才艺表演,书法,绘画、摄影、电子琴、口琴、舞蹈……大家相互切磋技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升华感悟。
支部别具匠心的学习机制让党员们自得其乐。党员们说,支部抓工作、抓学习抓得紧,大伙的心特别齐,有事干,有文章学,有话说,有才艺看,学得开心,过得痛快。84岁的吴德玲由于腿脚有伤病,行走困难,经常由老伴陪同参加活动;眼睛看不见的宋伯符不能参加室外活动,由老伴搀扶着一次不落地参加室内活动,并踊跃发言。住在香山等较远的同志,即使冒着风雪也要来参加支部的学习和活动。
退休不退岗 心系“三农”忙奉献
支部党员虽然退休了,但贡献力量的热情丝毫未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大家始终坚持老有所为,为我国蔬菜事业的持续发展默默地奉献。
党员王耀林,是我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先行者、研究员。甘肃雪灾时,他不顾70多岁的高龄,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手把手地教菜农补救措施。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了现场录像片在1套和7套播出,为灾后恢复蔬菜生产、减少损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虽然2010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现仍用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跑大棚和温室,承担了14个省25个地方的蔬菜产业园建设、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等项目申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他协助起草《海军舰艇芽苗菜生产技术》项目及“948项目”申报书等,为海军、北京武警总队提高部队农副业生产与供应水平做出突出贡献。番茄育种专家高振华退休后,参与撰写《中国番茄》等4部科技专著的撰写,培育的保护地番茄新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积极为“海淀区专家建议”建言献策,其中7篇建议被海淀区政府直接录用。党员李树德、王德梹、祝旅等10余人退休后,分别承担了中国农业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金盾出版社等出版的《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等书籍的编撰工作,……10多本书,600多万字,为成千上万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农民提供科学篇章。支部一半以上党员积极参加科技部、中宣部等有关部委组织实施的科技列车老区行、西部行、龙江行、井冈行和延安行科技服务、咨询、培训活动;经常深入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单位讲课并现场指导,为北京市、海淀区蔬菜产业发展撰写建议数十个被采纳,受到高度重视。这些老党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推动我国蔬菜科技进步、农民脱贫致富、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计报酬、淡泊名利、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发挥余热,这是社会各界对支部党员们的评价,面对各种赞扬、褒奖,他们总是脸上笑笑,心却早已飞向心爱的蔬菜事业。
退休不褪色 服务社会献爱心
不管你在不在位,当不当官,当一天党员,就要奉献一天,这是支部党员们的心里话。在社会、在社区、在家庭,他们秉承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中华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助人为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汶川地震时,党员金波已卧病在床十年,生活不能自理,但听说国家有难时,毫不犹豫地捐出2000块钱,嘱咐同事把自己的爱心传递到灾区。支部书记王素以身作则,业余时间撰写收集废电池、垃圾分类等材料,呼吁大家正确对待生活垃圾,保护环境,受到了院领导的赞许。党员吴德玲、高振华受农科院退科协委托,和5名老专家一起,放弃休息时间,不顾年迈身体,逐一勘察农科院内的80多个植物科属,弄清楚观赏树木花卉的中文与拉丁语名,并义务为数百棵树木挂牌,到现在铭牌已更新了两次,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生动的科普教堂。党员姚永慧担任所在楼的楼长,深受楼里街坊邻居的喜爱,家里发生口角,邻里出了纠纷,大家都是第一时间想到她,她也不负众望,一次次地解决了难题,被大家昵称为“知心大姐”。
在外面,党员们热心公益;在支部,大家亲如一家,相互关照。逢年过节,支委们去看望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同志,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和大家的关爱。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每次到远处看望病号都是挤公共汽车,就连党员家里的人有病,他们也前去看望,党员们把支部誉为温暖的大家庭。
蔬菜所第六党支部的党员们,虽然年过古稀,却心态年轻;虽然老骥伏枥,却壮心不已;虽然离开岗位,却退而不休。他们一直践行着马克思的“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的教导,用实际行动证明,党支部是坚固的战斗堡垒和温暖的大家庭,传递着爱和正能量,引领大家快乐前行。
相关专题 |
· 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