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脉“改革不适症”

主持人 韦达韬 张万盈

2014年11月04日08: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主持人语

克服改革不适是一种能力

一位“60后”领导干部,最近有点郁闷——首先是专车被“收”了。

“以前,如果不下乡,每天步行不超过600步。”他说。

早上出门,司机早已在楼下等候;到了单位,也就在同一楼层几个办公室之间走动;下班时间未到,专车已经等候在楼下。

但随着公车改革到来,他的“600步生活”被改写了。

“现在每天上下班要去挤地铁,心里有点失落。”他说。

接下来的另一项改革,让他更郁闷。

“我的专职秘书也被取消了。”他说。

用惯了秘书的他,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起来。

“讲话稿要自己起草了,真是头痛啊。”

“各项日程也要自己安排,太麻烦了。”

…………

“你说,我这个领导哪点还像一个领导。”他抱怨起改革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公车改革、整顿“四风”、依法行政等一系列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改革举措,有的党员干部就开始不适应起来。

“过年过节的购物卡、慰问金等福利没有了,当公务员还有什么意思。”

“想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这在以前根本不算个事儿,现在处处受到掣肘。”

“巡视、督查、审计,搞得太狠了。官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

…………

一些党员干部感叹“官不好当了”“做公务员没意思了”。

中央为什么要如此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就是为了消除党员干部的特权思维、官本位思维,让权力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10月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

从严治党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公务员不好做”“官不好当”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当环境改变时,你应该怎么办?

不妨从下面这只乌鸦身上找到答案。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栖在树上休息。

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乌鸦愤愤不平地说:“我也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人都不喜欢我的叫声。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说:“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你就要去适应环境。

从严治党“新常态”是不可逆的改革潮流,作为党员干部,你要去主动适应这个潮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

克服改革不适,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

你有改革不适症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于是有部分党员干部患上了改革不适症,感叹“公务员不好做”“官不好当”

依法行政不适症

文 ︳王爱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自己说了算,而不是按照法律、规章办事,于是显露出种种不适来。

不适症状

权力设限心生失落

有的党员干部人治思维严重,他们奉行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但现在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一些党员干部觉得自己手中的权力减小了,“说话”不起作用了,“重要性”降低了,心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畏手畏脚不敢作为

有的党员干部觉得“依法”行政对自己要求高了,程序复杂了,工作难度增加了,便产生了畏惧心理,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作为就是好作为”的心态,当起了“太平官”“混混官”,不敢闯、不敢试,怕担责任。

能力不足心生恐慌

有的党员干部不熟悉法律法规,在履行职责时经常出现无意识的违法行为,比如权限违法、行政程序违法、适用法律错误或事实认定不清等。于是面对越来越高的依法行政要求,他们心生恐慌,唯恐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整日提心吊胆,惶惶度日。

不适语录

作为一名基层执法人员,我感觉现在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以前我们强力推行,很快就能完成任务。现在条条框框多了,还要做好解释工作、宣传工作,你说难做不难做?

——某城市基层管理者

以前政府管理的口径特别大,有时候我们会直接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中央一再减少行政审批后,我们管得少了,许多企业也不听我们“招呼”了。

——某市工商管理干部

以前做维稳工作的时候,虽然有时不惜财力、物力、人力,但大部分问题都能很快解决掉。但现在,强调上访问题要遵循法律程序,一点小事都会闹到法院去,我们疲于应对。我们现在感觉是有“法律”却没有“办法”了。

——某维稳办工作人员

作为一名“一把手”,以前很多事情都是直接由我负责,可以迅速决断。现在,中央和市委出台了一些约束权力运行的文件,好多事情不能直接做主了,程序比较繁琐,拖延时间比较长,还真是有点不适应。

——某县委书记

一味依法行政,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降低效率,因为依法行政程序复杂,条条框框太多,会束缚政府的手脚。

——某县级部门领导

“待遇”改革不适症

文 ︳范丽荣

“屁股底下一栋楼,一顿吃一头牛”,一些党员干部的“待遇”让人眼红,也最被群众诟病。如今随着公车、秘书、福利等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待遇”锐减,一些享受惯了的党员干部开始不适应起来。

不适症状

牢骚满腹 叫苦抱怨

中央多项禁令一出,公务员的灰色收入被阻断了,公车申请严格了,秘书配备规范了,福利公开透明了,一些党员干部觉得收入“缩水”了,出行不“方便”了,生活不“舒适”了,心里面产生了不满情绪,整天牢骚满腹、叫苦抱怨,吐槽日子难过、生活不易。

倍感失落 消极工作

一些党员干部以为“待遇”改革只是“一阵风”,一段时间后就会回归原来的状态,但没想到“待遇”改革被固化成“新常态”。于是,他们觉得“当公务员没有意思”了,没有“优越感”了,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整天低迷消沉、工作消极。

前途迷茫 彷徨不安

面对一道道“福利”菜的取消,公务员回到原本的职业属性,一些人觉得做公务员“无利可图”,升职又遥遥无期,深感“为官不易”,于是想选择离职,但又因为舍不得这个相对稳定的“饭碗”,所以摇摆不定、心神难宁,对前途感到迷茫和不安。

不适语录

我平时工作很忙,加班是常态,碰上开会的时候甚至通宵赶材料,而一个月工资拿到手就3900多元,其他福利现在基本上没有,我的劳动付出与报酬明显不相符。现在我每个月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你说当公务员还有什么意思。

——某机关主任科员

我和老公平时也没什么大开销,之前两个人工资每月能存很大一部分,自从单位不发福利后,超市购物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买一袋米,才吃了没多久,就要再买了,以前福利好也就不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居家过日子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某街道干部

司机和车本来都是闲起的,但晚上有个应酬吧,还不敢用公车,只有早晨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来上班,太麻烦了。

——一位副厅级领导干部

以前上下班有秘书接送,开会有秘书提前写好发言稿,有时候也会给我端茶倒水、提包打伞,虽说刚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后来也慢慢习惯了。现在搞改革了,不能配备专职秘书了,凡事都得亲力亲为,反倒有点不太适应了。

——某厅级领导干部

以往,天气好的时候单位会组织出游,爬爬山、钓钓鱼、吃吃农家菜什么的;每逢节日,单位会发一些水果等农产品的提货券;过年的时候,单位还会发一些购物卡。而现在,这些“福利”都没有了,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事儿也不少,都说公务员是个“金饭碗”,可现在这个“饭碗”不好端了,更像是“鸡肋”,不丢觉得没有意思,丢了又舍不得。

——某机关公务员

“四风”整顿不适症

文 ︳范丽荣 张万盈

收受礼品不许了,滥发奖金不让了,大吃大喝不行了,公费旅游不敢了,会所不能随便进了,吃个饭也战战兢兢……在中央大力整顿“四风”之下,有的党员干部觉得日子不好过了、公务员不好当了,于是抱怨连连。

不适症状

手忙脚乱 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一些官员习惯了形式主义套路,习惯了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现在不能搞形式主义了,要“动真碰硬”了,要接触具体的实践难题了,于是束手无策、手忙脚乱,做很多事都感到无所适从。

垂头丧气 消极失落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干部屁股下的公车被封进车库、公开拍卖,公款大吃大喝被禁止,各种公款考察也被取消,于是一些党员干部倍感失落,觉得当公务员毫无优越感了,整天垂头丧气,低迷消沉,干事提不起精神,做事认真不起来。

慵懒度日 不愿作为

一些党员干部觉得“四风”整治后要求严了,过去能做的,今天不让做了,虽然表面上不敢顶风而上,实际上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与中央政策“捉迷藏”“躲猫猫”。不收礼不吃请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有的以差旅费报销太严为由,该出差的不出了,该下乡的也不下了……

等待观望 作秀应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这次“四风”整顿只是“一阵风”,刮一阵就过去了,因而对中央的规定和要求不以为然,很不当一回事。有的甚至还口没遮拦、随意调侃、乱发议论,习惯于等一等、看一看,奉行机会主义,见风使舵,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不适语录

不就是送点东西、吃顿饭,搞得风声鹤唳,有这个必要吗?

——某乡镇干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认认真真走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忽忽悠悠一阵子。

——某机关干部

“四风”整顿有啥子意思嘛,只是整了普通干部,领导该干嘛还是干嘛。

——某机关公务员

工资不高责任不小,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谁还愿当公务员。

——某乡镇公务员

“裸官”清理不适症

文 ︳王爱军

2014年上半年,中组部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各地启动了对“祼官”的摸底、排查和清理工作。这种排查和清理,引起了有的党员干部的担心、疑虑、抱怨甚至抵触。

不适症状

惧怕“殃及自身”

今年新颁布的《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属于《管理办法》监督清理之列。显然,与以前相比,这次清理从“裸”的界定看,“裸官”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了,一部分党员担心殃及自身,害怕名列其中。

升迁无望烦恼多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对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列入考察对象。此外,中央明确规定了五类岗位的“裸官”需清理。这意味着,一旦被确认为“裸官”,仕途晋升基本无望。一些党员干部觉得虽然家人在外,但自己并无过错,却由此断送了仕途,觉得无比郁闷。

消极怠工浑噩度日

中央《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颁布后,各省相继开展了“裸官”清理工作,一些处在重要岗位的“裸官”受到了调离或离职处理。被调离重要岗位的“裸官”中,一些人觉得既然升迁无望,便整天不思进取、浑噩度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不适语录

“裸官”难道就一定是贪官吗,就一定是作风有问题吗?这样子“一刀切”,太不公平了。

——某机关“裸官”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有必要把家人的生活和我的工作扯到一起吗?为什么公务员的家人就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想过的生活?

——某街道“裸官”

我都“裸”这么多年了,现在突然出一个政策,就将我调离了多年打拼换来的重要岗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某机关领导干部

现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的大有人在,别说是官员、商人,就连普通百姓都把孩子送走了,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前程,这样做难道错了吗?

——某区县领导干部

干部也是人,干部送家人出国定居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但为啥干部这点“普通公民权利”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呢?

——某区县领导干部

“裸官”提前退休,对于清正廉洁的官员不公平,难以服众,对于那些想贪腐的官员没有震慑力。

——某机关领导干部

高压“反腐”不适症

文 ︳范丽荣

中央出台一系列反腐举措,全面加强督查、审计、巡视工作,为权力编织制度囚笼,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于是个别党员干部开始食不知味、睡不安寝起来。

不适症状

担惊受怕 紧张不安

高压“反腐”让一些党员干部有种不安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自身不干净的党员干部,面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严密的巡视、审计、督查,整天惴惴不安、忧心忡忡,害怕查到自己头上,害怕自己露出马脚,食不知味,睡不安寝。

抱怨叫苦 焦虑不堪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清廉为官和事业有为是矛盾的,二者不可能兼顾,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就不能抓经济发展了,抓经济发展就不能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清官就不能当“能官”,当“能官”就不能当清官。于是抱怨叫苦、唉声叹气,想腐不敢腐,想腐也不能腐,陷入“焦虑不堪”的情绪中。

消极作为 但求平安

高压“反腐”下,有的党员干部觉得干事容易出事,混日子不干事反而没事。一些企业反映,干部“吃拿卡要”少了很多,但“为官不为”现象突出。以前只要打点到位了,办事比较方便。现在虽然不用打点了,但是办事更难了。你要办个手续,材料交上去,他说你缺这个,补了以后,他又说你缺那个;或者故意刁难你,找出各种理由,就是不给你办。

公门内外 左右徘徊

“高压”反腐下,一些党员干部开始感叹“官不聊生”——不但福利骤减,“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也销声匿迹了,他们觉得当公务员已经不是“香饽饽”了。但真要让他们辞职,他们又舍不得公务员的那份稳定保障,于是左右徘徊、无比纠结。

不适语录

现在反腐有点搞过头了,腐败要反,但不应这么大张旗鼓,这样对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很大,让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失去信心,认为党员干部没一个是好的。

——某乡镇干部

当前“紧箍咒”念得太紧了,反腐败太过了,“吃、住、行、游”都要管、都要查,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某街道干部

你说,人这辈子,谁没有犯过错,现在不停地审计、督查、巡视,弄得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思干事啊。

——某机关干部

我感觉身边的同事、上面的领导一个个都颤巍巍的,整天处于惶恐之中。现在大家最怕的人,就是巡视组的人了。以前也有巡视工作,但是没有像现在这么密集、这么细致。

——某机关干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