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住村工作队:春风化雨滋润信教群众心田

2014年11月04日13:26   来源:新疆日报

10月30日,伊宁县温亚尔乡下伊地力于孜村已是一片暮秋景色,大片金黄的落叶覆在路边林带里,踩上去沙沙响。此时温亚尔乡组织干事王瑞的心情着实不错,他是下伊地力于孜村的包村领导,在前不久县里那场每个干部都如临大考的综合民意测评中,下伊地力于孜村在全县142个村里排名第9,而去年同期的排名是127位。

“这个排名是由老百姓来评定的,”王瑞并不居功,“不到一年时间能发生这么大变化,住村工作队功不可没。”事实上,这个排名让很多人愕然,从2006年开始,拥有1310户居民的特大村下伊地力于孜村一直是伊宁县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重点村,更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我们刚来时,随处都能看到着长袍、短袍的,里一层,外一层。一个村子里就有8座清真寺,全村6565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占到96.9%。”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伊斯兰教协会住下伊地力于孜村工作队队长铁力瓦尔地·霍加禾买提说。

7个月的时间,这个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众所周知:工作队用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信教群众,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宗教信仰。

依米提的愤怒

这位75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但一说起村里近些年极端思想的蔓延,老党员依米提·络合曼就激动起来。他语速极快,不时竖起手掌,在空气中用力向下劈去。

“2012年,开始有两个年轻人留起大胡子,慢慢越来越多,2013年就开始蔓延了。”回忆起两年来发生的事情,依米提心绪难平。“我1961年开始工作,是一头老牛,什么都不害怕,他们年纪轻轻就留胡须,我们看到后心里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要把这个事情早早刹住。”

于是,一场由立场坚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以及思想先进的老村民与宗教极端思想传播者的战斗打响了。这些从未进过清真寺的老人们开始出现在清真寺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教众不要留大胡须,也不要叫自己的妻女穿吉里巴甫服。依米提原以为凭自己的威望,劝说年轻人不难办到,但结果却让他和其他老党员们大吃一惊。

“我们越劝,留胡子的人就越多。清真寺、巴扎、婚礼上,只要我们见到了就会说,有时忍不住会骂,但效果却相反。我们都是几十年走过来的人,没有一个人害怕,但是为什么越劝越多,而且开始拉帮结派,这个事情搞不懂。”依米提说:“这里老百姓最大的福气就是工作队来了,这是一个把光亮照到每个地方的工作队。原来村里的面貌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如今不论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还是村容村貌都变得很好,我们真的感激不尽。特别是对受极端思想迫害的村民,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处理很得当。”

7个月的时间,工作队和村干部密切配合,在州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村里建起了双语幼儿园;为年轻人解决了宅基地;修了10公里的柏油路;清理了违规发包的集体土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建起了近90套安居富民房……

一件件实事让人们对工作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然而最受大家认可的还是工作队以温和的方式秉持原则,对村里宗教极端思想蔓延趋势进行了有效遏制。“你们挽救了我。”已经几个月过去了,铁力瓦尔地依旧记得夏哈代提·沙依木对自己说的话。

新生的夏哈代提

中午的阳光温和煦暖,一身运动装扮的夏哈代提正在自家院子里打馕。绚烂的绣花头巾向后打了一个花结,每次俯下身时,她的发际就像有只蝴蝶在飞舞。几个月前,夏哈代提打起馕来可没这么自在,那套从头裹到脚的里切克服,像个铁箍一样拘束着她原本轻盈的动作。

“七月份的一个星期二,我们在村里走路,她们(夏哈代提母女)俩从头裹到脚,五百米外看到我们,转身就走,我们就追了上去。她们走快我们也快,她们走慢我们也慢。”铁力瓦尔地说。

就这样一追一走,双方进入了一个巷子,铁力瓦尔地走到夏哈代提面前,对她说:“再别跑了,人嘛,不要躲避人,这是农村,是你自己的家乡,你们的根在这里,还害怕(外)人吗?”没想到夏哈代提说:“我不害怕你们,我是看到你们心里不舒服。”夏哈代提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你们老说我们(穿里切克服装),你们为什么要干涉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歪曲我们的宗教教义?”

让夏哈代提意外的是,这番挑衅式的质问并没有招来激烈反应。铁力瓦尔地真诚地对她说:“你家里看的是什么书呢?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还是说你是看碟子(光盘),或者是听人家说的?我们去你家里看一看行不行?”夏哈代提迟疑了一下,说:“现在不行,你们晚上来。”

傍晚,铁力瓦尔地和同事带着一本正版的《圣训录》,来到了夏哈代提家里。一进门就发现她的态度和白天截然相反:“工作队的同志,白天(那样做)对不起,我就是想让你们生气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夏哈代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铁力瓦尔地笑了,他问夏哈代提可不可以看看她的《圣训录》,当看到夏哈代提的《圣训录》和自己手上的一模一样时,这位伊犁州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对夏哈代提说:“你能在这部经书上找出有关服饰的规定吗?”夏哈代提愣了,她没找出来。“如果你是虔诚的穆斯林,就应该知道,《古兰经》上对服装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按照《古兰经》上的要求虔诚地祷告,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没有人会挡你,但你不能跟别人(宗教极端化思想分子)学,不能把歪风邪气带进你的家里呀。阿拉伯国家的人为什么穿长袍?因为那里天气热,天天晒得厉害,穿长衣服保护皮肤,这里是阿拉伯国家吗?胡大(真主)从来不是从你的外表形象来衡量你的未来啊!”

夏哈代提静静地听着,若有所思。当第二天铁力瓦尔地再次来到她家时,母女二人已经换上了正常的衣服。看到铁力瓦尔地,夏哈代提说:“哎!你们说得对着呢,其实你们挽救了我们。一开始我就是跟时髦,所以别人穿了我也穿了。但昨天一说,我发现这没有根据。”

她说话时,随手为女儿夏库拉·阿帕尔整理了一下头巾,铁力瓦尔地却看见女儿反感地拍了一下母亲的手。“夏库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铁力瓦尔温和地说,“你不是想去天堂吗?天堂在哪里?就在你妈妈的脚跟下面。父母都伺候不好,能去天堂?妈妈不高兴,你还想去天堂么?”夏库拉听了这话眼角发红,低头不语,铁力瓦尔地转身时,夏哈代提的泪水正在眼眶里打转。

“像这样最终脱去吉里巴甫和里切克服饰的妇女有50多个,每一家我们至少去了3次,最多的去了8次,一遍遍地解释。”铁力瓦尔地说,“在这里,工作队要有基层经验,还要有宗教知识,天天要看和宗教有关的资料,在这两点基础上,要有说服能力。和阿訇还有信教群众交心,交了心,说的话才管用。”

王同保的桃花源

这位84岁的汉族老汉已经在村里住了52年,老人家在县城有房,可他还是高高兴兴地住在村里。问他为什么,老汉哈哈一笑说:“嗨,陶渊明不是写过《桃花源记》吗?这里就是桃花源!”

1962年,王同保从内地来到下伊地力于孜村,刚到没多久,打算盖房子时,维吾尔族邻居依明提老汉将自己种在水渠边上的树砍了20多棵,送来给他做椽子。自那时起,王同保就认定了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当被问到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作为汉族是否感到孤单时,王同保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四海之内皆兄弟嘛!”

52年间,老人抱着尊重的心态融入到各族村民中去。他操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并且随口就能说出维吾尔族在文化上的优点。“你看维吾尔族同志的院子,卫生搞得多好,也不计私怨,今天抓住脖子骂了仗了,明天见面握个手,一声‘亚克西’,(和)好了,呵呵。”

当村里出现越来越多奇装异服时,老人开始担忧,这和他52年间见到的维吾尔族服饰全然不同。村里的氛围慢慢变得压抑,婚无音乐,葬无哭声。直到工作队来,王同保熟悉的一切才又慢慢恢复过来。新人院内的欢歌,逝者堂前的悲泣,这些人世间最自然的情感再一次回到了下伊地力于孜村。

工作队并不单干,他们从州上请来德高望重的爱国宗教人士,来村里的清真寺里宣讲,并开展卧尔兹演讲比赛。“刚来时村里开会没人来,清真寺有活动,不用叫,得到消息就去了。”铁力瓦尔地说。“(清真寺)不是干部的平台,但也不能放弃。”通过依靠爱国宗教人士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教众,宣讲正统宗教教义,再加上工作队细腻的工作方式和对原则问题的温和坚持,村里慢慢发生了人心的变化,有12人主动刮去了大胡须,120人要求领出生证,18对非法念尼卡的农户主动来领取了结婚证……

伊宁县全力开展的治村强村运动也让下伊地力于孜村原本近乎瘫痪的村两委班子重新运作起来,再次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刚来时没人来村委会,你叫50个人开会,顶多来5个人,百姓和村干部之间有严重的隔阂,好像铁丝网一样。现在到了九、十月份,要搞个活动,广播上一说,马上一二百人就来了;赶上饭点,放下筷子饭都不吃都来呢。”铁力瓦尔地说。

一切变化,王同保老人都看在眼里,当被问到如果给工作队打分他会怎么打时,老汉又笑了。“要说打分嘛,如果有附加分我可以打到120,不加分打到100就行啦,哈哈哈哈!”(记者刘东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