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关于山东与东盟合作的几点思考

马军

2014年11月02日13: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准确定位:

东盟是山东重要的合作伙伴

从双方近二十年的交往历史来看,山东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友城、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推动山东与东盟加深交流合作,首先应对东盟在山东省对外开放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政治交往层面,东盟高层来访频繁标志着双方政治关系日益密切。这也是增进相互了解、推动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已有八个东盟国家的领导人来鲁访问。通过接待高层来访,不仅增进了友谊,宣传了山东,更为双方经贸及企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经贸合作方面,双方贸易及投资增长较快,合作力度不断加大。近五年来,山东省与东盟的进出口额稳步递增,由2009年的12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309.6亿美元,增幅高达150%。2013年,东盟已成为山东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从双方今后合作潜力来看,东盟人口众多,消费水平渐升,产业结构与山东省具有一定互补性,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重要机遇,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从双方合作的进展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飞速发展,山东四分之一的境外投资集中在东盟。东盟已成为山东的重要合作伙伴。

顺势而为:

提升山东与东盟合作水平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区域自贸区的建设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这对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将为山东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带来重要机遇和挑战。李克强总理2013年10月提出,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要在过去“黄金十年”的基础上,向“钻石十年”迈进,这为今后山东对东盟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把握中国综合实力上升的“大趋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自2007年起,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进出口国。中国正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经贸合作正由“贸易型”向“贸易+投资型”过渡。2013年,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突出“周边是首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国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支点。今后应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战略,提升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把握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提前做好境外投资应对。东盟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摆脱“商品倾销地”、“原材料供应地”的被动地位,对外国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东盟当地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其向发达国家出口享受的各种优惠必定会不断减少,当地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也将会逐渐上升。对东盟的投资已开始进入转型期,山东省对东盟的投资要适应这种大趋势,提前做好应对。

适应风险冲突常态化的“大趋势”,争取“融进”当地社会。据统计,中国在境外投资的企业已达两万多家,每天领保案件达百余起。南海冲突短期内难以平息,且呈现长期化的趋势,正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合作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树立防范风险意识,企业要学会自我保护,逐渐适应在冲突中开展合作。东盟不少地方正在建设“中国工业园”、“中国商城”,这种聚集式投资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将来一旦遭遇政治风波,极易成为打砸抢的目标。山东企业“走出去”,应更好地“分散开”、“融进去”。

全球视角:

与东盟合作应关注第三方因素

国内的一些战略 “向内看”居多,“向外看”较少,可谓重“知己”,轻“知彼”。当前,山东省与东盟合作正面临“立体竞争”:合作过程中,除了可能涉及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利益之外,资源开发、开拓市场或向第三国出口等活动,往往容易动了“别人的蛋糕”,触动已经在当地开展业务的日、美企业等第三方的利益,也会遇到与中国国内其他省市企业等第三方的竞争。因此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分别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的“上挤下压”,即在向产业链上端移动时,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内,面临周边国家产品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与东盟开展合作,应立足全球视角,充分考虑第三方因素,换位思考,统筹谋划,同时积极借鉴日美等国与东盟合作的丰富经验。

自1977年起,日本改进对东盟的“经济外交”,援助主要集中于民生项目。日本对东盟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日本对东盟的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中国。与中国集中投资于经济欠发达的缅甸、柬埔寨、老挝相比,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日本投资的产业层次已从资源开发提升到提炼加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投资以金融保险和通讯为主。截至2012年底,日本在东盟的投资存量为1222.7亿美元;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存量为282.4亿美元,仅为日本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美国对东盟合作从以前的“忽略”转为“积极重返”。在经济上,美国2012年底抛出“美国—东盟扩大经济合作(E3)计划”;在政治上,美国提出“善治、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及安全伙伴关系计划”;在人员交流上,美国启动“富布赖特美国—东盟行动计划”,每年向东盟提供735项奖学金,用于学习、研究和教学。有观点认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打出的是经济合作“升级牌”,美国打出的是“青年牌”;在对东盟的大国博弈中,中国将赢得发展,美国想赢得“未来”。

长远谋划:

获得尊重比经济利益更重要

克服与东盟的“近而不亲”。中国的投资和进口带动了东盟各国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日益增多的游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从泰国清迈等地排斥中国游客等事例来看,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钱”,而是别人的“尊重”。从长远角度看,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勤奋劳动和诚实自律来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别人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心敬佩和认可。

关键在于获取“精英之心”。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对一个国家的舆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普遍重视“上层路线”,善于与政府高层的关键人物建立关系,与当地有实力的客商开展合作。但与此同时,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要加大与政治、经济、技术等各领域精英阶层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中国的形象亲和力、感召力和政治影响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更有耐心和长远目光,更加重视在人才培训、新闻媒体等领域的交流。

企业要自觉维护国家对外形象。中国企业的足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到达的地理范围、建立的交往渠道和人脉关系、与基层打交道的深度远超过政府。这些企业在当地人眼中,不仅代表个人和企业,也代表国家形象。企业在合作中,要学会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并在增加慈善之举的同时留下“中国元素”。一些企业不愿与境外新闻媒体打交道,缺乏与媒体沟通的意愿和能力。今后应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在应对境外媒体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企业利用境外媒体来宣传自己的能力。

欲速则不达,不宜单方面施予过多优惠。作为地方政府,山东推动与东盟经贸合作,应不同于国家层面,要明确区分“经济合作”与“援助”的不同,“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的做法带有援助性质,经济合作讲究的是“互利”,这样企业才有动力,才能长远持续发展。参与东盟“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慎重,实施合作项目要充分做好前期论证。

(作者系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亚洲处处长)

《当代世界》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