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争平
1999年,在军事科学院完成了国际战略学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的满广志,走进陆军第38集团军基层部队。从此,中国陆军信息化建设探索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我更希望在一线冲锋陷阵,做真正带兵打仗的军人”
踏进新世纪的门槛,以信息化为标志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扑面而来。在“军科”读研时,满广志的专业就是研究外军建设发展和作战训练;身在基层部队,他的目光从未离开世界军事发展前沿。2002年春,总部决定在38军所属部队组建全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合成营,满广志一把抓住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在方案论证、编制调整、装备研发、实装训练全过程中,他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执着引起上级首长关注。
2004年7月,北京军区为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新模式,展开“探索-2004”演习,满广志奉命负责联合演习方案策划。
他查阅了几十本联合作战的书籍,研究了大量外军相关战例,并向空军联合作战专家虚心求教。经过32次修改,一份包括天气情况、地面能见度、地表温度等气候条件和出动路线、出动时机、批次数量、战场容量等详细配置信息的联合作战方案呈报演习联合指挥部。联指首长眼睛一亮:“就按这个方案来。”
塞外演兵场,空中战鹰掠过,地面铁骑奔突,炮群惊天动地……第一次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演习大获成功。不久,满广志撰写的《陆空联合训练问题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
2006年,军区准备把才华出众的满广志调入作战部机关。面对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满广志毫不动心,“将来国家有战事,我更希望在一线冲锋陷阵,做一名真正带兵打仗的军人。”
2008年,满广志出任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团参谋长。此时,团队正担负“蓝军”角色,即将与来自全军的虎狼之师过招。他广泛收集最新的外军资料,对外军作战理论、作战理念、作战特点、指挥风格、作战实例进行全方位研究,对外军战法进行评估分析和模拟推演,总结编写出信息化条件下《模拟蓝军训练纲目》。
当年沙场秋点兵。36个国家的110余名将领和武官来到某训练基地,现场观摩我军信息化部队实兵演习,一支不一样的蓝军出现在他们面前:铁骑灵活机动,打击迅猛,时时快敌一步,处处高敌一筹,电磁攻击、体系破击、动中聚优、精确释能,使跨区而来的劲旅疲于应付、防不胜防,一时间竟然攻防易位。
现场观战的一名外军师长感慨地说:“未来战场上,不管对谁来说,这支部队都是可怕的对手。”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精神和意志的比拼”
10年砺剑,2010年,满广志被任命为某机步团团长。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信息化部队,全新的装备、全新的编制,满广志面临全新的挑战。
满广志发现,新装备训练中重单装轻系统、重硬件轻软件、重经验轻数据,训练效益大打折扣。
为强化官兵信息化观念,他带头传授信息化知识,引领大家尽快进入“信息之门”,并结合部队训练实践,摸索出模拟训练、全程训练、流转训练、四步训练等一批新训法,训练效益大大提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榜样。满广志立下“铁规矩”:每次训练,团党委常委都要组第一网、打第一炮、开第一车。如今,团常委100%掌握7种以上信息化装备操作,能够熟练使用3种以上指挥通信手段,真正成为信息化装备训练的“领头雁”。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精神和意志的比拼。”这是满广志砺兵沙场10多年得出的结论。
过去,因指控系统不兼容、超低空飞行安全风险高等原因,陆空联合演习一般是“先空后陆”,直升机和地面部队错时攻击,或是地面部队为直升机攻击预留专用航线。这样的陆空联合打击当然不会是完美结合,满广志决心打破这一“魔咒”。
机会终于来了。2013年,满广志奉命率领全团参加全军重大演训。他决心让陆航超低空飞行、地面力量齐头并进,互联、互通,对当面和纵深之敌同时进行火力打击。
“坦克卷起的烟尘会遮蔽飞行员视线,坦克射出的穿甲弹头抛飞的外壳碎片,可能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造成威胁……”陆航部队提出异议,建议还是遵循“地面让空中”的惯例。
“现在指挥通联能成一张网,态势显示能呈现在同一幅图,同步打击完全可以实现。”满广志不仅拿出了详细的联合攻击方案,同时还附有风险评估报告。集团军军长当场拍板,“还是按照满广志的方法打。”
随后,满广志和陆航指挥员共同研究制定出“召唤引导打、侦察定位打、空地一体打、评估补充打”等打击方法,圆满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陆空协同难题……
摸爬滚打15年,而今,他率领的机步团,当之无愧成为中国陆军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