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万世成
很多朋友都去过川藏线,也曾无数次向我说起川藏线的美,大有不到川藏线终后悔之叹。看得出,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几年前,我就暗下决心,有机会也走一遭川藏线,领略康巴文化,欣赏川藏美景。
今年恰逢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联合人民网等12家网络媒体共同举办了2014?网络媒体“两路”(川藏)行采访活动,我也有幸成为了采访组一员。从10月11日至24日,14天走下来,对川藏线却生出别样的感触。
川藏线美不美?美,美不胜收。10月的川藏线气候已转凉,据川藏线沿途群众讲,川藏线最美的月份在7、8月,但10月的川藏线仍有着别样的美:近处是金黄与青绿交替掩映的群山,遥望的是蓝天与白云间的雪山,还有那伴随川藏线的清清河水、虔诚的朝圣者们,可谓如诗如画。
美景虽美,而感触最深的,却是脚下的路——川藏线。如果没有这次采访活动,可能没有机会了解如此之深。川藏线上每一公里、每一段路的背后,都承载着一部刻骨铭心的故事、一些值得铭记的名字……
14天的采访行程走下来,当问及川藏线上的工作者们“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你们是否后悔”时,听到最多的是“为什么后悔呢?”“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尽职尽责。”“我不干,也会有人来干”。
川藏线上,“奉献”二字,你会感觉真的不空洞!
60年前,为了修筑川藏线,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倒在了“修路”这个战场上,有名字的被铭刻在川藏线沿途的烈士陵园墓碑上,但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烈士;
60年来,仅川藏兵站部某团,就有227位烈士倒在了川藏线上。该团团长刘昌斌在介绍团史时,提到该团的三个“最”:在驻地时间最长、执行进藏任务最早、执行任务中牺牲的人员最多;
川藏线317国道上,维护海拔5050米雀儿山的五道班班长曾双全,15年来没有回家过春节。说起家人,铁打的汉子眼圈红了:“在五道班15年,与老婆孩子加起来相处时间还不到1年,想的时候,就看看照片、打个电话。”
武警怒江中队指导员唐明灿探亲回到老家时已近深夜,第二天早上,两岁多的孩子看到妈妈的身边睡着“陌生人”:“叔叔,你为啥睡在妈妈的床上?”一句话,让左良杰鼻子发酸;
生活在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官兵们,当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蔬菜瓜果时,兴奋得睡不着觉,“战友们在一起,我们从未觉得苦。”
武警怒江中队中队长左良杰说,我们就是部队的一块砖。老革命既然用生命和鲜血把路修通了,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把路守好呢?
在新二郎山隧道施工现场,在通麦天险滑坡群,在317国道、318国道最难、最险的地方,有中铁一局、二局、大桥局施工人员的身影,有川藏兵站部的车流,有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的身影,他们是冲在一线的先锋队,他们是最后的安全保障线。
有了奉献的群体,就会有受益的人群。
在川藏线317国道进藏第一镇——岗托镇,有一家齐心茶馆,茶馆老板娘次旺巴姆说,“这几年,随着国道车况越来越好,车流越来越多,我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好多村民都从山上村里下来了,在国道边租买了店面,做起了各式生意。”
“依路而富。” 康定县互泽乡西绕乡长向记者介绍说,互泽乡营官新村共320多人,90%人口是藏族。随着318国道路况越来越好,村民的农业操作更方便了,游客也更多了,现在村里基本上每家都有客栈,都有小汽车。“正是因为有了川藏线,有了318国道,才有了村子今天的发展机遇。”
藏汉一家亲,全国一家亲。援建在川藏线上也随处可见,由广东援建的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援藏投资约7.9亿元,已完成投资2.98亿元,一座“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小镇、藏东南旅游集散中心和西藏重要的旅游地标”呼之欲出。
工布江达县阿沛新村,本是一个吃水都要靠人背的村子,在福建省第六批援藏项目的支持下,依托318国道发展旅游业,2013年人均纯收入11602元。
毋庸置疑,川藏线的景越来越美,川藏线的生意越来越好做,川藏线的民众生活越来越好过。饮水当思源,生活或路过川藏线上的人们,在欣赏和享受川藏美景的同时,也请你多看眼脚下的路。因为,那里有些人、有些故事,值得你关注。
相关专题 |
· 2014·网络媒体“两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