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统一政策口径管理模式推进机制资源配置 所有信息公开透明

上海黄浦全程“阳光”推高效旧改

依法依规让征收过程无法律瑕疵,今年5000户目标提前完成

2014年10月22日09:00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黄浦全程“阳光”推高效旧改

昨天凌晨,黄浦区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成秋艳还在一户不愿意签约的居民家中劝说,此时一条短信传来喜讯——从10月10日启动正式签约开始,轨交14号线豫园站地块房屋拆迁“二次征询”签约率达到85%协议生效条件。此前一天,大量居民自发聚集到征收事务所门前,盯着电子显示屏,期盼着地块房屋征收快点生效。

轨交14号线豫园站地块“二次征询”成功,标志着黄浦今年旧改5000户目标任务提前完成,这也是黄浦在探索依法依规征收,从征收第一步开始就将过程置于“阳光下”的成果。在黄浦区委书记周伟看来,“依法征收”是保障旧改高效、有持续、不留后遗症的最好途径,因此今年黄浦区创新旧改方式:“统一政策口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推进机制、统一资源配置”,所有信息全部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查询、可监督。

“四个统一”保障法律落地

轨交14号线豫园站地块,共涉及198、199两个街坊和200街坊部分区域,涉及居民近2000户,是市属重大建设工程配套项目。今年5月以超过97%的赞成率完成一轮征询。第二轮征询自10月10日启动,仅用10天协议生效。

今年,黄浦区新启动的旧改基地“启动一个,生效一个”,除了豫园站地块,尚贤坊、123街坊、132街坊北块均在短时内生效。另有同福里、申贝等6个项目实现收尾,其余列入收尾计划的重点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其中3个项目签约率已超过99%。

“这样的速度从来没有过。”黄浦区建交委主任陆进兵告诉记者,旧改进展快速得益于黄浦区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则机制,根据征收新政的具体要求,细化了操作方法。比如在政策口径方面,什么样的人群适用什么样的政策,过去几个事务所操作“手势”不一样,容易引起攀比。现在,全区统一政策口径,基本构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3+7+X”的总体框架。这个框架涵盖了3类人群、7大基本补偿要素以及特殊情况要素。“以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主要是与居民讨价还价,现在就是解释和宣传政策。”

人性化也不能有“随意性”

“能不能录音、摄像?”“你出面跟我们谈,说的话有法律效应吗?”“如果存在签约前后政策不一致,前面的补不补?”黄浦区第五征收事务所董事长姜荣兴一到新天地旧改基地的座谈会现场,居民就抛来3个问题。姜荣兴不由得感慨,现在居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在他看来居民法律意识强是件好事,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维权,大家在理性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有了规章制度,怎么操作也是关键。黄浦区房管局局长洪继樑说,旧改基地征询前期,就做了大量调研、座谈工作,征询居民意见。“要有法治的思维,同样还要有群众观点。”

征询意见时,轨交14号线豫园站地块不少居民提出意见:这几年这里的房屋维护、修缮较好,房子看上去不错,不应该以“旧里”来认定房屋性质,他们希望能认定为“新里”。尽管在物业保留的房屋资料中,明确这里是“旧里”,但征收事务所和旧改指挥部还是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找来建造房屋的原始资料,从中找出“旧里”的相关证明,并请了权威的房屋认定机构现场检测,最后认定确为“旧里”。

123街坊和132街坊在方案征询时,房源成了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居民表示房源太少、太远。后经多渠道筹措,房源方位由原来3处增加到9处。作为保留建筑的尚贤坊,征收时也遇到居民意见:“这里是‘文物’,给居民的补偿要更高一点。”最后工作人员在市政府的文件里找到了相关条款,保留建筑在评估价基础上可上浮5%。居民看到正式方案时,非常开心。

行政诉讼倒逼程序公正

对于二次征询生效后还未签约的居民,黄浦区依法依规操作不走样,“确保所有程序都合法依规。”周伟说,征收最后进入司法程序,倒逼了整个过程完全公开透明,“让征收过程没有任何法律瑕疵,这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

来自黄浦区法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黄浦区法院受理区域内行政诉讼案约400件,其中33件涉及征收行为,政府胜诉率98%以上。黄浦区法院法官王艳说,从这些案件里可以看出,征收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老百姓的期盼与实际获得可能有落差,这种落差需要耐心化解。另一方面也看到,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化,过程中重证据、重程序的意识不断加强。

黄浦区一起房屋征收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例入选最高院发布的十大拆迁典型案例。原告霍佩英是居住在顺昌路的一位居民,提出因原来公房内经营公司,应该按照非居住房屋补偿,征收方则认为它是居住房屋,双方没在期限内达成征收补偿协议。最后房屋征收部门作出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强制执行。居民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我们审查了双方提交的证据,原承租公房的性质就是居住,没有居改非的认定,原告经营公司的营业期限在征收启动前就已经终止。所以原告要求按经营公司给予补偿缺乏法律依据,法院驳回了诉请。”王艳说。最高法也提示了该案典型意义:对如何界定被征收房屋是否属于居住房屋、进而适用不同补偿标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记者 徐敏 张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袁璐、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