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西城四百名党员干部到社区任职

党员挂职 民生服务驶入快车道

2014年10月22日08:31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党员挂职 民生服务驶入快车道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居民到底买不买账、满不满意?小区环境差、停车难、买菜难这些普遍的“小问题”背后,蕴含什么大道理?到今年,西城区已连续两年派遣近400名党员干部下社区担任专职副书记、副主任,探索制度、因地制宜提供服务,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培养真感情,下社区访万户

西城区面积的五分之二是平房胡同区,胡同里住的大多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去年6月,西城区教委干部毛茂来到西长安街一片老平房区挂职。刚开始接触居民,他特别不习惯:“很多街坊的冲突年深日久,矛盾错综复杂。为了十块钱的小事,‘官司’也能打到居委会来。”

但在跟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毛茂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不能临时抱佛脚,平时要注重积累感情;居民的大事小情要上心;居民的困难,能解决的马上办,不能解决也要上门当面儿解释。”慢慢地,他和居民处出了感情,打成了一片。

在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初,西城区开展了“访万户”活动。在百余次的走访中,毛茂总结了“民生八问法”:衣食住行问寒问暖问方便、入学入托就医就业问需问难问资源、防火防盗问安全问隐患。他还利用专业资源和优势,为居委会搭建了档案资料共享系统、拍摄了社区宣传片,得到社区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西城区委在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就对全区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党员干部下社区要进得去门儿、定得住神儿、敞得开心、聊得出味儿,更要学会从小问题悟出大道理。”走访中,党员干部真听意见、听真意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走访居民家庭12050户,收集到第一手的意见23260多条,明确了整改的方向。

社区微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马甸社区位于西城、海淀、朝阳三区交界处,人口超过1万人,拥有14个产权单位,是个“城市病”问题集中的典型老旧小区。

街道干部唐平刚刚来到马甸社区挂职时,面对的正是这个乱摊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他发现社区环境不好整,主要原因是各支执法力量平时下沉不到社区,而且他们习惯了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合力。为此,马甸社区党委设计了全区第一个社区执法力量网格工作日制度,确定每月10日召集公安、城管、工商等7个执法部门的固定工作人员,与物业、产权单位、居民代表联合开会。社区党委提前对问题进行梳理,并于会前与执法人员沟通。会议现场,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会议结束,各支力量齐奔现场,当场解决问题,不留尾巴。这项工作开展了三个月,百姓集中提出的环境、居家养老、社区党建等37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了21个,其余也在解决和上报中。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唐平说,社区里的事看起来似乎都是小事,其实小事不小,件件与百姓生活相关,它要求党员干部提供细致周到的“微服务”。“微服务”做好了,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打通了。

小事大路标,作风建设不休止

一批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调研成果,已经在社区生根开花。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名挂职干部就胡同停车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浅谈解决平房区停车难问题的方法》,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对停车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区财政局一名挂职干部,发现社区固定资产配备方面缺乏全区统一的标准,在项目建设上存在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的现象,经过与原单位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了区街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社区公用经费和硬件设备预算定额标准,使社区的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西城区第二批挂职干部重点派往涉及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棚户区改造以及基础较薄弱的社区,帮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功能疏解、环境整治与城市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在攻坚克难中,铺新路、通断路、顺弯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基层单位创造出了街道书记办公会开到社区、领导干部联系网格、支部建在民生项目上等一批制度机制成果。据统计,全区新建制度632项,完善已有制度1066项,废止不使用制度271项,为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小事是大路标,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从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西城区的《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计划》也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目前已经制定了“健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长效机制”、“推进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等制度文件31项;正在修订完善议事规则、公务接待、预算监督等制度8项;计划新制定公文处理、效能管理等制度11项。 (通讯员 宋云辉 记者 巩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袁璐、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