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安徽省委宣传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发言摘登

2014年10月21日11:49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10月20日,省委宣传部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演艺集团相关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畅谈学习体会和贯彻落实举措。

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汪家驷

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 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吹响了全面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论,是指导我们党文艺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是我们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通过初步学习,我有四点体会:一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宣传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可为。二是要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不动摇。三是自觉坚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使文艺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四是当前文艺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快推进“八个强”建设中实现安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在创作上下功夫,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扎实推进省里“四个十”和各市“四个一”品牌打造工程,确保重点演艺和影视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完成。扎实做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和展演展映展播工作,切实发挥好“五个一工程”等文艺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

二是在载体上下功夫,夯实文艺发展的群众基础。认真筹备组织安徽新创精品剧目进京展演,创新办好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安徽省艺术节等示范性品牌活动,为文艺发展繁荣培植丰厚的群众土壤。大力实施演艺惠民工程,组织省市县演艺院团继续开展好“送戏进万村”等活动。

三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阵地的管理,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文艺评奖管理,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切实发挥好文艺评奖的示范导向作用。

四是在评论上下功夫,积极传播主流价值。建立文艺评论联席会制度和文艺评论专家组,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和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文艺名家、文化大家和网络作家的积极性,撰写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评论文章,形成良好的批评风气。

五是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和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引导文艺工作者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工程,培养各领域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采取建立文艺名家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演艺人才。

讲好安徽故事 弘扬中国精神

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陈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与艺术家真情互动、坦诚交流,细致入微地关心老艺术家,点名关注网络作家,询问艺术家的创作情况,与每一位与会艺术家握手话别,都使我们倍感亲切、倍觉温暖、倍受鼓舞。

近年来,省文联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强省、推进“文化演艺强”这个核心任务,按照“出精品、获大奖,推人才、强服务”的总体思路,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文艺和文联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但我们深知,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深感责任重、压力大。

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贯穿到省文联成立60周年和省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在全省文艺界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改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建立创作基地、组织创作采风、选派优秀文艺家赴基层锻炼等措施,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

二是坚持弘扬中国精神不动摇,凝聚建设美好安徽的强大力量。继续抓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创作生产更多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奏响实现中国梦的安徽乐章。

三是坚持增强创新创造活力不懈怠,推出更多传递真善美的精品力作。立足安徽地域文化土壤,学习全国文艺创作经验,借鉴世界优秀文艺之长,以提高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创作规划引导,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完善扶持奖励机制,创作出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精品佳作。

四是坚持以德艺双馨为崇高追求不放松,打造作家艺术家人才高地。引导广大文艺人才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讲品位、重艺德,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五是坚持抓好自身建设不停步,提高服务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能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不断提高组织引导能力、服务维权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努力把省文联建成一个务实高效、温馨和谐的文艺工作者之家。

为人民抒情 为时代放歌

安徽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居淮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个从艺四十多年的文艺工作者,当晚看到新闻后,心情十分激动。第二天上午,演艺集团立即召开了党委中心组专题扩大学习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会上,大家群情振奋,踊跃发言,反响热烈。

下面我结合演艺集团的工作,谈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座谈会规格之高、意义之重,堪比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讲话直指问题核心和实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

1、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重要命题,再次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讲话为繁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正如总书记所说,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3、讲话明确了文艺工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这些重要论述,使文艺工作者在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上有了更清晰的考量。

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全力推动演艺集团工作再上新台阶。

1、认真抓好学习。组织所属各单位(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制定学习规划,做到全员覆盖。

2、推出一批“三性统一”、叫好又叫座的演艺精品。

瞄准2016年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以省十大重点演艺品牌项目为抓手,全力做好徽剧《徽班进京》、花鼓灯歌舞剧《风雨淮河岸》、黄梅戏《我的离骚》、音乐剧《新青年》等重点剧目的创排工作。同时,继续精心打磨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舞剧《徽班》、徽剧《惊魂记》等原创精品剧目,并推动这批剧目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多基层群众服务,取得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工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抓好省杂技团在美国的商业巡演工作,积极推动黄梅戏、徽剧和花鼓灯赴欧美商演及文化交流;积极组织精品经典剧目“走进北上广深”;大力推动送欢乐下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省文化厅副厅长 唐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反复提到“人民”二字,深刻阐述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立场问题尤其重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遣怀抒情,终究只能表现一个很狭小的格局;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到人民的立场上,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才能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笔下描绘辽阔的天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热情反映人民心声。古往今来,那些经过大浪淘沙而愈加醇厚的传世经典,大多表达了人民的心愿和希望,比如,杜甫所歌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饱含了对人民命运和百姓冷暖的深切关怀。聚焦当下,文艺作品应当尽情铺陈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伟大实践,进而“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深入贴近人民生活。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的生活,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生存和死亡,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文艺作品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如今,文艺创作存在着“浮躁”之气,很多文艺工作者也时常采风、了解基层生活、观看发展新貌,但是往往流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能在文艺作品中展现人民生活的质感和鲜活,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事表象中提炼出人民生活的本质,这些必须加以纠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需求。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当今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期待。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不断提高学养、涵养和修养,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袁璐、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