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万世成
远观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背靠在布绒朗山脚下,安静而祥和。记者 万世成摄
在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山脚下,孙明春局长(右一)接受记者们的采访。记者 万世成摄
从甘孜老县城驱车两三公里,就是十八军窑洞群遗址,也就是原十八军八分校和兄弟部队抢修飞机场时大部队居住处。当问起为什么把住处建在山上时,随行的甘孜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新闻出版)局长孙明春给出解释,“当年十八军将士为了不扰民,便把住处建在了离县城较远的山上。”
背靠着布绒朗山,夹在317国道与甘孜县城之间,十八军窑洞群遗址仿佛在祈福着每一位行人,又象是向路人诉说着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甘孜县是康巴北部重镇,是由四川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民国32年(1943年)1月,西康省修筑甘孜飞机场,费时8个月,完成土方工程,但未进行滚压,也未修筑路道;1951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胜利结束昌都战役,这时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又不能就地筹粮。于是,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从1951年4月至11月,军大八分校和兄弟部队一起修建了长4000米、宽120米的跑道,全部为碎石铺成。
“当年十八军抢修甘孜机场时,为了防寒和保障人员的健康,又不能惊扰老百姓,必须先筑窝棚,后施工。于是在机场跑道南侧、西侧修建了‘延安式’窑洞群。窑洞群没有任何框架作支撑,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建筑,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层次分明,从远处看,窑洞层层叠叠,如蜂巢一般,工整而又美观。据我们统计,窑洞群共建有1692个窑洞。” 在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山脚下,孙明春局长介绍完窑洞群的规模后,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真实故事:“当年抢修机场的任务是很紧急的,条件也很艰难,虽然住处建起来了,但并不是很牢固,有一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由于雨水侵蚀太凶,窑洞突然垮塌,把睡在里面的九个女战士压在里面,由于面上盖的泥土太多,等抢救出来时,已全部牺牲,现在窑洞群遗址的顶部就是九位女烈士的墓地。”
“作为甘孜或川西北来讲,十八军窑洞群遗址保存至今,很难得,我们要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孙局长说,每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师生、干部群众都有上千人,来此观光的游客也正逐年增多,18军将士们的后代也经常来此凭吊。目前,甘孜县正在积极申报将十八军窑洞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象。
谈到川藏线给甘孜县带来的变化时,孙局长说,317国道是生命线、致富线,尤其在2012年改扩建以后,道路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2005年的时候,甘孜县全年游客数量为2万人,今年仅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数量就达到了2万人。
“饮水应思源。”甘孜县副县长泽仁洛加对记者说,甘孜县要把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这一重点红色景点,通过317国道的交通便利条件,以不同方式和手段,向全国、全世界的游客和人们介绍川藏线上曾经的十八军将士们。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近景。记者 万世成摄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近景。记者 万世成摄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近景。记者 万世成摄
修建进藏公路的部队进行动员大会会场(资料图,甘孜县文化旅游局提供)
相关专题 |
· 2014·网络媒体“两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