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成都市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

陈建辉

2014年10月10日13: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一方面具有弱质性、弱势性和弱态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市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切实发挥“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成都、实现“两个跨越”,就必须以“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努力开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成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的重要支撑

成都正处于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强劲态势和力争于2017年在中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其难点在“三农”问题,重点在县及县以下的区域。成都1.21万平方公里的全域版图上,区(市)县的一、二、三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便成为夯实成都领先发展底部基础和助力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和题中应有之义。

(二)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交汇点。三个圈层产业发展实现程度最不均衡,依然是当前各圈层协调推进全市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的薄弱环节。作为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转移与聚集平台的县域经济,更是成都拉长市域经济最大“短板”、助力“尾雁快飞赶超”的关键环节,对圈层错位竞争和融合发展的实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县域经济是改善民生、助农增收、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县级政府是离基层群众最近的政府组织,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主体,发挥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直接影响成都“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民生工程以及美丽繁荣和谐成都的建设质量。

二、成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成都切实“把县域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广泛开展圈层合作,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开展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表现出“四个转变”的显著特点。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单兵突击”向“区域与圈层融合发展”转变

伴随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趋势,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正在向以都市圈经济(圈层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转型。成都立足都市圈崛起的宏大背景,科学提出了“雁阵齐飞、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市域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二、三圈层产业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并鲜明指出目前成都“正在迎来以第三圈层跨越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非均衡发展热潮”。

(二)县域工业经济由传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向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转变

按照“一区一主业”发展要求,各县域经济体纷纷挖掘潜力,基本建起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园区经济已成为市域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12年,成都工业集中度达到81.4%,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106.9亿元,增长20.2%,占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 3149.6 亿元的66.9%;园区内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4户,占全市6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2589.0 亿元,占全市的82.2%。2012年,三圈层各县域经济体实现工业增加值 491.3 亿元,增长18.9%,增速为三个圈层中最高,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7.2%,对该圈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2.6%,工业发展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县域农业经济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都市现代农业转变

近年来,成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12年,全市共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44 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283 个,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105 个,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20617个,联接带动农户建设农产品基地350余万亩,带户面达80.1%。

(四)县域招商引资由“捡到篮里都是菜”向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

招商引资是“全域开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成都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把实施产业链招商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初步形成了大项目引领产业聚集的招商特色。2012年,成都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85.9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3198亿元,分别增长31.1%和24.7%;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1家,总计达到246家;全市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29个,新签约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特别重大项目144个,占新引进重大项目投资总额的61.9%。

三、成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

成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以“四化同步”为统揽,以圈层错位竞争融合发展为牵引,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突出“四个继续坚持”。

(一)继续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1.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统筹市域产业体系,加速特色产业为轴心牵引的圈层联动。县域经济的崛起,核心在工业。成都要抓紧、抓好、抓实新型工业化这个总引擎,进一步支持工业向第三圈层加速聚集,以工业产业倍增引领县域经济错位竞争、融合发展和跨越发展。一方面,要更加善于发挥先进制造业在成都三个圈层间的“扇形辐射力”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圈层利益协调和联结机制。

2.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加速“三产联动”。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另一只轮子,与发展工业同等重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加速构建以现代农业为本底的绿色产业体系,力争形成“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农业全产业链。三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引领和品牌牵引,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品牌农业。四是要紧扣农民增收主题,深化利益联结,培育新型农民,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要借助扶贫开发之力全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3.立足生活生产需求,做强现代服务业,加速县域经济提档升级。一是要着力壮大乡村旅游业,推进“一三互动”,促进现代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跃升。二是要充分利用成都县域生态本底优势,抢抓“银发时代”机遇,着力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加强县域经济信息传播交流,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继续坚持项目建设统领,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领导。要把重点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化抓项目就是抓县域经济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县域经济后劲的理念。

2.进一步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要认真研究县域比较优势,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不断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使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后劲不减,做到重大建设项目“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

3.进一步优化县域软环境,强化招商引资,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坚定地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切实优化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继续坚持新型城镇化支撑,拓展和完善县域城镇体系与功能

1.实施县域“层级式城镇化”战略,统筹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的总体发展规划,形成“星罗棋布、大马带头、群马拉车”的县域城乡统筹新格局,真正实现产城、产镇、产村相融。

2.要以成都全面启动的“小城镇”、“特色镇”建设为引领。增强小城镇特色产业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提升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

3.要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认真落实《成都市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13年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建1700个新农村综合体。

4.要切实增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一是要统筹协调以三圈层为主的县域经济体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重要通道的规划建设。二是要以县域为枢纽,以重点镇为节点,抓好农村公路、城镇干道、行政村路面硬化等项目建设。三是要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新增一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为载体,着力构建县域综合能源供给体系。

(四)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1.加强领导、协调和激励,努力解决“机制梗阻症”。一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立成都市加快县域经济暨圈层联动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建立系统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完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差异化、个性化考核,破除“本位主义”,最大限度激发各圈层县域行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努力解决“土地饥渴症”。一是要适度增加第三圈层工业的用地规模和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以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要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县域内统筹使用,并向园区集中;要探索建立圈层土地资源互补机制,按“增减平衡”原则合理增加第三圈层工业用地规模。二是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科学利用路径,可考虑优先支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集中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试点工作。三是要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清理、整理全市的低效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探索采取收回、收购、“腾笼换鸟”及试点“土地银行”等方式,着力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寻找土地利用新的增长点。

3.提高财政、金融保障水平,努力解决“资金饥渴症”。一是要适度增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增强融资能力。二是要将地方债分配额度向三圈层县域经济体倾斜,鼓励三圈层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产业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完善县域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资金申请贴息,提高成都市本级贴息补贴比例。三是要深入研究并破解农村产权流转过程中阻碍银行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政策性、制度性问题,贯彻落实《成都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工作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到三圈层工业园区设立网点,增加信贷规模,全方位满足县域、镇域、村域及农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4.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努力解决“人才饥渴症”。一是通过成都市财政转移支付,在待遇上先做到“圈层融合”。二是要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人才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平台。三是要以产业为导向,制定县域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分门别类从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县域经济实体中选拔一定数量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产业能手”培训。四是要注重开发县域在外人才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智力回归工程,尤其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吸引人才回迁、智力支乡。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