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成都市成华区“一升两转”的现实意义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

2014年10月10日11: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习总书记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其中,根据成都市整体产业规划,落地成华区,重点就在于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指导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合理调整,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疑大有裨益,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四川省和成都市提出了“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鲜明发展取向。在当前形势下,成华区面临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的“双重压力”,城市形象不佳与功能不优的“双重困难”,增进民生福祉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双重使命”。特别是随着传统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以及“北改红利”逐渐消减,成华区也将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代,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承载能力受限的“双重挤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在成华区,被形象概括为“一升两转”,即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社会转轨。成华区自建区之初,一直是成都市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来带动,本应作为现代经济增长主力军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比例失衡。通过20多年不断的调整,特别是确立“一升两转”后,成华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克服已有弊端中得到了较好的调整优化。

2014年上半年,成华区GDP在成都市中心城区中增幅继续名列前茅,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0.02: 25.79: 74.19,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94.6%,实现了更有质量、更加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后,上半年全区新注册企业3664家、同比增长74.56%,在去年增长95.4%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成功创建“全国社会工作示范服务区”、“全国首个智慧社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打造全国首批2个“院落健康驿站”,在全国率先建立“定项创业培训”模式。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成华区的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相应还带来了城市型态和社会形态的升级发展。

应该说,“一升两转”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产业升级是核心,只有率先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才能加快打造成华经济的升级版,夯实城市转型和社会转轨的根基;城市转型是总揽,只有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五个转型升级”,才能加快全域城市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进程,早日建成“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社会转轨是保障,只有创新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保障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顺利实施。沿着“一升两转”的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将为成华未来发展增添制度活力、塑造比较优势,牢牢把握住新一轮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一系列论述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已在近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被多次证明。通过成华区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合理运用这一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行之有效的道路,以均衡增长实现稳定增长,以协调发展实现健康发展。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