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最早是如何建起来的,就应该去香日德看看,因为青藏公路正是从香日德的驼铃声中开始向拉萨延伸的。”
“同走进藏路”的新华社记者刚来到青海省都兰县,县委书记张纪元就热切地向我们推介起香日德来。
位于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宁至都兰的公路终点。历史上的都兰——柴达木盆地的绿洲,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青海境内的经济文化重镇,千年前驼铃声就在这里响起。60多年前,也正是从香日德开始的驼铃声,唤醒了青藏公路的修筑,并响遍青藏公路建设工地。
“在香日德住了几天,我们就上路了。派任务说是搞后勤,用骆驼运物资。”85岁的驼工芦万林老人依然记得60多年前的艰难岁月。他既参加了用骆驼向西藏运输物资的驮运,也参加了当年青藏公路的修筑。
1951年8月,十八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举行向西藏和平进军的誓师。骆驼、骡子、牦牛等组成的运输队伍,驼载着军需物资,浩浩荡荡从这里出发,沿着曲麻莱等地随军进藏。两年后,西藏运输总队组建,大本营同样设在香日德,运输总队政委正是日后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似乎一夜之间,香日德这个小镇聚集了几千峰骆驼,一眼望去全是驼峰。”在都兰县骆驼场工作了26年的办公室主任魏军说,场里几个参加过运粮和修路的老驼工都这样跟他回忆当时的场景。都兰县骆驼场正是慕生忠集结骆驼运粮西藏后所留下,场部所在地就在香日德。
驼队向西藏运粮的同时,运输总队派出以副政委任启明为队长的探路队,执行向拉萨探路的任务。1953年11月,探路队带着骆驼、木轮马车从香日德出发,穿过茫茫戈壁,到达格尔木,随后沿格尔木河向昆仑山进发,直抵藏北重镇——黑河(今那曲)。木轮马车探路队出发后,运输总队又派出胶轮大车探路队,继续向拉萨探路。
根据这些从香日德出发的探路所获资料,确定了从西宁经格尔木、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直至拉萨的路线。
“我们这支木轮大车探路队回到香日德时,慕生忠、何畏、宋剑柏、朱飞等几位同志也从西安来到了香日德。筹备筑路的工作开始了。”任启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青藏公路的修建,香日德成为物资、人力、驮畜汇集的枢纽。从香日德出发的驼工,也投身到青藏公路的修筑中来。
“修路期间,我当时拉了10个骆驼,都没事。我们小队长的两个骆驼在沱沱河那里,口吐白沫死掉了。”芦万林老人回忆起当年修路时的艰苦,以及高原反应至今依然难忘,“高反时,心怦怦地跳,胸闷上不来气。”
据莫河骆驼场生产科科长高向斌介绍,1954年12月,青藏公路全线贯通,运输驼工和众多骆驼除极少数留在西藏和青藏公路沿线外,众多驼工和骆驼在柴达木盆地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营驼场——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场部驻莫河,下设香日德(第一驼队)、大柴旦(第二驼队)和茶卡(第三驼队)。1970年驼场归海西州辖属,香日德驼一队此后移交给了都兰县。
青藏公路通车后,骆驼运输逐渐淡出历史。都兰县建设和交通局局长刘炳勤告诉记者,最早的青藏公路是最简易的公路,此后逐渐改造,现在为二级沥青路面。从西宁经都兰香日德、诺木洪去往格尔木和拉萨的青藏公路,对于不通火车和飞机的都兰县而言,既是“生命线”,也是“经济线”。“虽然青藏线上的驼铃声已经远去,但是它将永远回响在人们的心里。”(新华网青海都兰9月17日电 记者刘诗平、范世辉、曹婷)
相关专题 |
· 2014·网络媒体“两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