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修缮存其真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郑 卫

2014年09月26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浙江,大量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聚居形态的直接体现,这种空间组织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许多村落的选址,就受到朴素的人居环境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宗祠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宗法制度的影子;住宅的内部空间组织往往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

可以说,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就是保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记忆。就一个特定的地域而言,历史文化村落是构成地域或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它的保护对于地方性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许多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年久失修,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修缮。修缮古村落,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物修复,而是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自然风景以及尽量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进行整体地保护,注重新旧的协调统一,让历史文化遗存活化传承。

保护古村落,首先,要处理好保护和再生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历史文化村落,目前仍然有人居住,这就面临着传统形式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问题。少数具有典型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以进行原真性保存,但是要所有的传统建筑都维持现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历史文化村落中多数建筑都是比较普通的民居,它是构成历史文化村落整体风貌的重要元素,必须保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也要进行原真性的保护。我们可以在保持建筑外部形态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改造,包括结构、给排水等,改善居住条件,这样方能保证历史文化村落的生命力。当然,我们更要警惕和防止保护性拆除和维修性拆除之类的建设性破坏现象。

保护古村落,要注重村庄特色的提炼。历史文化村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等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先人对于村落选址和布局往往作了一定的筹划。而且,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更是融合了生产、民俗等诸多因素,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正因如此,每个村落才有自己独特的肌理和景观。如果没有清晰的村庄特色提炼意识,并将之贯穿于村庄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和设计中,那么保护规划反而可能成为抹灭村庄特色的行为。

庆元县月山村的特色提炼,就是一次有趣的探求。在《吴氏宗谱》的古月山村图中,后门山形如半月,村前举溪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明月。古人诗云:“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阴翳抱东环”。月山之名,来源于此。现在,虽然随着村庄建成区的扩大,半月形的村庄平面形态已经逐渐模糊,但是,站在半山观景台俯瞰,村庄背后后门山上的一片半月形翠竹,仍然极具视觉冲击力。传统文化讲究形神兼备,古人在村庄营建过程中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安排?通过文献查阅和与村内老人交流,笔者发现,古人还把村落周边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梯田等元素纳入到意象的营造体系中,以进一步烘托月山村的蟾宫桂阙意境,同时融入科举文化。根据这些文化元素,月山村“月宫意象”的古村特色浮现而出,确立了“桥乡月境”的主题定位。

保护古村落,还应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历史文化村落并不仅仅是历史建筑的简单集合,而是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构成的整体。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不能将保护对象只局限于建筑物单体,应该是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遗存实体的保护,也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

就规划设计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认真处理。一是厘清历史文化遗存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形态布局、建筑物(构筑物)、街巷空间、古树名木、民俗、名人典故、传统手工艺等方面。对于具体的村庄而言,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要素的构成和重要性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其次,深度揭示这些遗存要素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例如,历史名人与故居之间的处理,如果仅仅保护故居这一历史建筑的物质性实体,仅仅陈列展示历史名人的简介或肖像,那么大家所见的只是一个苍白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充分挖掘名人在居住地的生活细节,甚至重现原来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会更加生动鲜明,建筑也会充满生活的气息。

保护古村落,要重视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绝大多数的历史文化村落,仍然是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组成单元,历史文化遗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因此,找到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使用方式是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也是有效推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的关键。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这种价值大体可分为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两个方面。以历史建筑为例,保护价值与建筑自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有关,而利用价值则与建筑所处的区位条件、村庄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配套和产权情况等有关。其次,要根据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使用方式,提出使用功能、使用强度以及改善等方面的合理建议,落实历史文化遗存活化的支撑条件。

保护古村落,还应重视新旧协调设计。历史文化村落也常常存在建筑物的新建问题,需要处理好新旧协调设计,一方面,要求汲取历史建筑的元素,包括形态、材质或色彩等方面,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上。在建筑设计层面,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仿古设计,这是常规和传统的做法;二是创新设计,即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谨慎和适当的创新,这种做法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规划和设计实践来看,创新性设计太少。另一方面,还存在空间肌理的新旧协调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历史文化村落空间肌理构成的规律和特色,使村落在更新和再生过程中,能保持新旧空间环境的协调。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