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惠清
近年来,西藏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迅速,传统藏装不断吸纳现代时尚元素,获得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青睐。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民族服饰等手工艺产品引领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西藏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不想让父辈的传统技艺流失。”谈及创业的初衷,巴桑次仁目光坚定,“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传统的手艺总归是有市场的。只要自己努力,没有干不成的事。”
汽车从拉萨出发一路向南,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途经仙境一般的羊湖及巍峨壮丽的冰川,最终进入了日喀则地区。
到达白朗县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雨中,记者一行走入了一家名为“皇后”的藏族茶馆,在这里见到了白朗县嘎东镇兴旺传统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
今年38岁的巴桑次仁,有着古铜色的皮肤,瘦削的脸庞,与记者打招呼时,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由于他不会说汉语,随行的白朗县团委的工作人员便帮忙翻译。他的言谈举止始终都流露出朋友般的质朴与真诚。
作为藏靴这一古老民族手艺的传承人,2012年,走南闯北后的巴桑次仁在白朗县嘎东镇成立了兴旺传统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村民跟他学会了手艺,将嘎东藏靴制作技艺传承和发扬。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藏靴等一系列手工服饰造型考究,质量上乘,来自全区各地,甚至国内外的订单络绎不绝。
在巴桑次仁的带领下,兴旺民族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被指定为“共青团日喀则地区委员会青年创业见习基地”;2013年先后参加了“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展演”和“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巴桑次仁本人也被评为“白朗县嘎东镇致富带头人”。
当谈到这些成绩时,巴桑次仁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这些都是靠党的好政策带来的。”
14岁去拉萨拜师学艺
嘎东镇素有“藏靴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缝制做工考究、经久耐用的手工藏靴而闻名西藏。
巴桑次仁的父亲便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在他年幼的记忆中,经常能看到父亲在酥油灯下认真缝制藏靴的背影。“无论任何材料,在父亲的手中经过裁剪缝制,就会变成精美的藏靴。”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流露出崇拜的神情。
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巴桑次仁从小的梦想就是继承父亲的藏靴技术。然而,9岁那年,突如其来的不幸降临了这个贫困而温馨的家庭:父亲去世了。迫于生活的压力,身为长子的巴桑次仁过早地结束了学业,帮助家里维持生计。14岁时便承担家庭所有的重任。
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村里贫瘠的土地,巴桑次仁不想再走父辈们“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路。听到别人说起关于父亲的故事,看到父亲制作皮靴留下来的制作用品,巴桑次仁内心的“藏靴梦”被重新唤起。
1989年,巴桑次仁寻遍了嘎东地区传统靴子的能工巧匠,开始学习靴子手艺。舅舅深知他的家庭状况,知道他有上进心,就带他去拉萨学习。
1991年,巴桑次仁在拉萨皮鞋厂遇见了嘎东传统靴子的单传弟子米玛大师,便拜师求艺。那段日子里,他对学习藏靴的兴趣“简直达到痴迷的程度”。在米玛大师的细心指导下,他勤加练习,手艺技能得到飞速进步,一年多后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皮靴和藏帽制作技术,并在不少的农户家里展现了自己的手工产品,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赞誉。他还曾经在嘎东镇办过一间家庭式的藏帽加工生产厂房,畅销一时,生产的狐皮藏帽成为当地居民们在那个时代永久的回忆。
但巴桑次仁并没有为此骄傲和自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西藏各地激起了服饰领域的新浪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94年他毅然离开家乡去拉萨,在拉萨皮革厂等地进行了一年多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使他的手工技艺得以脱胎换骨,给传统的嘎东靴子注入了新的血液。
期间,他还去过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制作经验,他不仅精通嘎东靴子和藏靴,而且对西藏地区的各类服饰可谓是无所不通。样样拿得出手,成为当地特殊的民族服饰领域和制作藏靴技术的能工巧匠。
嘎东致富带头人
学成之后,巴桑次仁并没有选择留在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而是坚持回到并不富裕的家乡创业。
这些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深深意识到,“手工艺”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西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手工艺”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通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我不想让父辈的传统技艺流失。”谈及创业的初衷,巴桑次仁目光坚定,“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传统的手艺总归是有市场的。只要自己努力,没有干不成的事。”
在筹集资金的近十年时间里,巴桑次仁利用家里成员制作藏靴赚来的钱,先后买了手扶拖拉机、大车、翻动车,后来还买了大型客车,自己担任司机往来于拉萨与日喀则。
这些年间,巴桑次仁深切地感受到,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渐渐地,手工艺产品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文化的潮流。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巩固和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手工艺,2012年,巴桑次仁下定决心卖掉了客车,并在白朗县团委的支持下,在白朗县嘎东镇玛义村成立了占地面积2107平方米的兴旺传统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就业。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由最初的25人发展到了现在的45人。
创业初期,由于合作社成员多,平均每人工资为3000元,资金问题成了巴桑次仁的难题。资金周转不过来,农行又贷不到那么多款,巴桑次仁就东奔西跑,顶着极大的压力到处借钱将工资按时发放给每一位员工。
谈及当时的困难与挫折,巴桑次仁似乎并不放在心上。“我是一名党员,就应该担当责任与义务,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在合作社成立的同时,巴桑次仁也光荣地入党,并于次年建立了合作社党支部。自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制度,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骨干中的优秀人才入党。
他牢记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发挥党组织带头能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贫困党员早日脱贫致富,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学习手工技术,继承和发扬祖辈们传下来的精湛的手工技艺,不断增加员工收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让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藏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藏吐蕃王朝时期。靴子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开始盛行于雪域大地,当时“贾青”是赞布酷爱的靴子。后来逐渐繁衍成十几种类型,是百万农奴解放前西藏高级官员和上层人士的装饰。如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逢重大节日,藏族百姓都会为自己准备一双这款靴子作为节日服饰之一。
在巴桑次仁眼中,它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藏民俗文化。“藏靴工艺精巧、色彩鲜艳、防寒保暖、结实耐穿,不分左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制作藏靴,必须具备很好的功底和精湛的制作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巴桑次仁开始尝试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到藏靴制作技术中,利用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一些老一辈不曾做过也不曾想过的藏靴产品。
他经常到市场上开阔眼界和寻找灵感,只要看到市面上流行的藏靴,就买回家仔细研究,拆开再缝上,缝上再拆开。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韧劲和毅力,终于做出了精美的藏帽和多种款式的藏靴。当客户订购货物时,他还会根据每个人独特的想法量身定制,注入新的流行元素。他认为,藏族手工艺技术为人民群众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桑次仁感恩于自己成长的时代。他经常听经历过旧社会的师傅米玛提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旧西藏,这里的藏靴专门供给三大庄主,而制作藏靴的穷苦手艺人却穿不上自己制作的藏靴,生活十分潦倒。
与师傅的时代相比,巴桑次仁说自己是幸运的。他不仅出生在新西藏,而且遇上了改革开放。
今年是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20周年,巴桑次仁真诚地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一批批援藏干部支援建设我们的家园,经济发展,城乡面貌改变,人民的日子变得富裕起来,这些变化都是自己亲眼看到的。西藏的发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样的好时代下,巴桑次仁认为,西藏青年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反分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听党的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向上。
谈起自己的“中国梦”,巴桑次仁说,他希望带动贫困户发展,让这些传统技术一代代传承与发扬。“越多的人学会嘎东藏靴的手工技艺,就越能将嘎东藏靴发扬下去,也能让大家脱离贫困,找到致富出路。”巴桑次仁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