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
9月15日,蒙光伟在布置当天全班的各项工作。
9月15日,蒙光伟在辅导学生功课。
9月15日,蒙光伟带领大家去电教室上课,看得出他与学生相处十分融洽。
363篇日记,1080张照片,娓娓道来一个当了11年班主任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
蒙光伟,获评2014年度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在海口十中,他被称是中学教育的一个“传奇”。
说他特别,因为他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十分优秀的毕业班,这优秀不表现为分数的“高人一等”,相反,有些还让人觉得“另类”,他带的班,是全校唯一一个班里所有女生都酷爱打篮球的集体,是一个每年都有环岛骑行经历的团队,是一个有“基金会”互助的组织,是一个几乎全班所有学生都当过班干的群体……如果从至今仍以分数作为升学考量标准的传统教育角度来看,这,无疑更像是“走在岔路上的成功”。
从教15年来,在一所普通中学里能够获评“国家级”,这无论如何都是“冒尖”的,他没带出海中、侨中班级那样的顶级成绩,该怎么来评价他的教育?
我们疑惑也好奇,试图走近他。蒙光伟并没有从更多的言语里来解释他的教育想法,我们倒是从他一篇篇累积起来的日记,从他带的班里孩子们那一张张灿若星光的笑脸,从学生们喊着一声声“蒙哥”里边,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正如他对我们说的最坦诚的那句,“我最想给孩子们的,是快乐。”
一次关怀成人生转折点
原是“落后分子”,他知道爱玩闹的孩子对人生也有想法
校长邢福凯第一次见到蒙光伟到办公室向他请假,原因竟是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这让他的心里跟着震了一下。
“在教育系统里,还没听说过老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邢福凯说。应了小伙子的请求,邢福凯跟蒙光伟定下一个约定,“不宣传,不让学生知道。”
这是2008年4月14日捐献前的一幕。蒙光伟成为海南第18例、海口教育战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6年过去了,蒙光伟说不清当时为什么想要去捐造血干细胞,“看到报纸报道上有那么人急需,觉得得尽一分力。”
十多天后,初二(2)班的孩子们竟是从网上一条新闻里看到了蒙老师的名字:“海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昨晚乘机急送广州,将海南捐献者蒙光伟的100毫升造血干细胞,移植进一位白血病男青年体内。”
孩子们惊讶,在十中论坛当年的网页上,记者找到很多孩子的留言:“不能够用太多的言语去表达,只觉得以前我那个好玩的计算机老师变了,变得让我充满敬意。”……
1999年,蒙光伟从海南师范学院大专班毕业后分配到海口十中,13至16岁的学生并没有把这位21岁的男老师放在眼里,只要班里学生看到他,就喊外号,“保安来了!”
“班里有几个调皮学生,气哭过几位女老师,却气不动我,反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蒙光伟笑说。
从海口九小、侨中、一中、海师一路读书走来,蒙光伟中学很叛逆,曾是班里被“留堂”最多的孩子,是没人爱搭理的“落后分子”。
“直到海南侨中的吴连荣老师当我的启蒙班主任,他对顽劣孩子的鼓励才让我改变。他曾说,爱玩闹的孩子,也是对人生有想法的孩子,不能一棒子打倒。”蒙光伟对这句话终身难忘,给“弱势”学生予以触动心灵的关怀,和对尖子生锦上添花的鼓励同样重要,从那时起,蒙光伟第一次有了想当老师的理想。
2003年他首当班主任,一个叫王宏的孩子像极了儿时的自己。刚入学,成绩让人挠头不已,语文50分,数学30分,恋网的程度惊人,甚至到了让他父亲多次去网吧揪出来打。可打,是打不出读书之心的,蒙光伟登门家访,对王宏的母亲说:“把这孩子交给我,也给我两年时间吧。”
从此,“看住”王宏的任务,蒙光伟担了下来,放学就陪他回家,不是逼他看书,而是带上他和几个同学出去打球。对抗,碰撞,呐喊……久而久之,王宏开始迷恋起了篮球,网游的事一点点抛之脑后,成绩竟来个180度大转弯:不但获得全校年级篮球赛冠军,并且在中考时考出6A的成绩。
“只要你心情好,什么都会好。”
“把你们像钉钉子一样钉在学习上是没用的,学会健康地玩,才会更懂学习。”
“肯定和鼓励永远是第一位,靠‘镇压’是不行的,哪怕是倒数第一的班级。”
……
爱玩,爱带着学生们玩,他开始和孩子们亲近了,没人再叫他“保安”,他在学生的心里有了位置。
一轮顶住重压的教育尝试
他不想灌注给孩子们定式和标准答案,而是独立思维
新课改这么多年来,怎么才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普通中学非尖子班里,想实现这样的突破,难上加难。
可除了蒙光伟带的班,我们再也找不出哪一个班级,可以让几乎所有孩子都当过班干,创造式成立了“大班委”。
2008年,蒙光伟在他带的初二(2)班探索性尝试“班委制”:一个班级,设8个班委、8个组长,所有班干要通过学生自己“竞争上岗”来获得。
在蒙光伟的眼中,管学生,想要一个班团结进步,光靠班主任一人无济于事,学生的突发情况很多,没有“民间小助手”,老师焦头烂额也没用。
“那一年班委的竞岗选拔很有趣,也反映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叫阿壮的男孩子竞选班长,通篇演讲完毕,进入了台下学生自由提问时间。
因为是第一次,学生们变得鸦雀无声,蒙光伟鼓励着,才有孩子涩涩地问:“请问你有信心当班长吗?”“有。”“你喜欢当班干吗?”“喜欢。”
蒙光伟此刻走到台上,笑着说,“孩子们,‘信心’、‘喜欢’,这些真的是你们内心想知道的吗?还是因为脑子里固定了最保险的、最不出错的提问模式,这种虚假式提问你们喜欢吗?”
老师的反问让全场一片肃然。
过了许久,一个男孩子腾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想问问阿壮,喜不喜欢都不重要,关键是,阿壮当班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台下一片掌声。那一次,在反思中,孩子们展露出的真实和真诚让蒙光伟十分动容。
教育不是灌注孩子定式和标准答案,应该是先有独立思维才有答案。
一次竞岗,53个学生涌出16个班干,再竞岗,再出新班干,几乎每个孩子都当过班干部,都得到过锻炼,娇生惯养、遇问题退缩的毛病在蒙光伟的班里很鲜见。也因为有了一支精干的班委,一些连班主任都顾及不到的问题,孩子们就顺手帮助解决了。班委每周定时主动打电话向组内的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当周情况,还汇报学校的正常收费,甚至包括同学生活费的花销情况,这让一些家长颇感叹,“老师不知道的东西,学生都知道。”
在传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词汇叫“早恋”,遇早恋必遭重压,然而,在蒙光伟老师的班里,这信条“失效”了。“如果当年不是蒙老师,我们内心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挫折。”现已读大学的蒙光伟学生阿仪感叹说。2007年,阿仪读初一(2)班,和班上同样优秀的一个男孩子彼此欣赏。“如果重磅打压,可能孩子会走向另一端,很多孩子是因为父母给的压力大,需要发泄,需要有人理解,才早恋,这是单纯而朦胧的。”蒙光伟“公开放行”,“有好感,不反对,多交朋友,不一叶障目。”在健康疏导下,阿仪和男孩子都顺利考入名牌大学,高二时“分手”,后来成了好友,如今时常还在网上跟蒙光伟沟通心事。
蒙光伟鼓励孩子写作,也用最笨的方法“讨好”孩子,“谁向我公开一份好日记,我请吃大餐!”新鲜花样层出不穷,他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么的亲切,大家情不自禁地叫他“蒙哥”。
“蒙哥”也被家长“炮轰”过:“玩是玩了,可学习成绩还是赶不上体育成绩?”
蒙光伟总会笑着说,“没有一个家长想孩子成为木木的‘学习仔’,会做人,口才好,胆子大,和拥有一份自由的天性,孩子会更感幸福。而教育,难道不是应该遵循孩子内心幸福的方向?”
一种倾囊捐助的无私
怕贫困生不接受他的资助连连“撒谎”,为困难生“借”来优秀生名额
在年级组长丘昭琪老师的眼里,曾经她觉得这个大男孩太“硬”,可在知道学生许春召的事情后,她发觉这个年轻教师心底的一片温柔。
2009年中秋节前夕,一次例行的家访,蒙光伟来到他班一个从万宁到海口读书的学生许春召的家里。在这个东门市场旁租下来的简陋得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里,阿召和姐姐放学放下书包,就得到东门菜市场帮父母亲卖菜。
阿召通常早上3点多钟要帮父亲进货,然后清晨5点多钟开始读书,2个小时之后再到学校继续早自习,生活很苦。“而如果不是靠双脚去家访,只靠电话,是根本不知道这真实情况的。”蒙光伟回忆。
他第一次为身边这么好的孩子遭遇的贫困落了泪。阿召初中三年,蒙光伟每月从自己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阿召,在阿召考入侨中后,怕他担心学费,蒙光伟拿出了1万元存款,给阿召用做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阿召说什么也不要,蒙光伟苦口婆心说服他收下:“你要拿着,这辈子老师可能只有这一次,只对你。”
蒙光伟对阿召撒谎了,和对其他孩子“说了谎”一样。
多少年来,蒙光伟的学生何春梅,陈壮,文孔召,卢俊明,卢斌等等,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受过他的资助。
初三(12)班班主任云端老师回忆,为让孩子不为贫困低头,有自信面对生活,有一年,为了给困难生争取多一个优秀学生名额,蒙光伟跑到他们班去“借”,后来云端才知道,那个名额,他给了文孔召。文孔召后来为这写了一篇《阿召日记》,蒙光伟看得眼圈红了。
15年来发自心底的对教育由衷的爱,换回了孩子们的真心。
2014年教师节,学生何晴代表全班同学自发献给蒙光伟一束鲜花,大声说,“请蒙哥务必接受!2年了,我们想让您也体验一次当老师的满足。”
蒙光伟激动地说,“有你们,我一直很知足,这辈子第一次收到花,不知该说什么了……”
我们在蒙光伟收录的学生日记里,看到了这样一首诗:“那些年,我莫名其妙地遇到了一个特有特点的班主任,你带我们在假期里打球,我们抽烟被你抓到,很高兴能回头;那些年,我们学习老是不积极,庆幸有你在旁……永远、永远都无法忘却的优秀的领路人……”
蒙光伟坐在那里,也看着那首诗,笑容中溢满幸福的泪光……
孩子们眼中的蒙老师:他,“Hold住”我们
■ 记者 杜颖
“可能真正‘Hold住’他们的就只有蒙老师了。”面对青春期的这群中学生们,一位初三(6)班学生的家长这样感叹。
初三(6)班班长陈盛聪是这个班所有孩子中,对蒙光伟的教育方式体会最深的一个孩子。陈盛聪说,体会深并不是源于蒙光伟的说教,而是因为“打过一架”。刚上初中一年级时,陈盛聪的脾气是班上有名的,晚上爱打游戏,白天偏偏要在课堂睡,学习成绩排在30名之外,尤为让他父母苦恼的是,任何耐心的说教,都无法打动这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蒙光伟用“另类”方式改变了他。“在找我谈了很多次均无果而终后,我们在校园的篮球场上,用男人的方式打了一架,那一次我输了,我第一次开始听进去他对我的教育。”陈盛聪说。相信和鼓励,是孩子最能直接感知到老师是否抱有期许的方式,陈盛聪变了,铆足了劲,他说:“后来我学习成绩跃升至第一名,又成功竞选班长,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能让蒙老师看扁了我。”
德育教育存在的“另类”方式,并不会让所有孩子惊叹,但让学生们记忆尤深的,还有蒙光伟突破常态的教学方式。初三(2)班学生周淳说,“蒙老师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出了一道数学题,他给了ABCD四个答案,我们挨个回答,看老师脸色不对,猜来猜去,从A猜到D,结果,其实,蒙老师给的答案没有一个是对的!这让我们好感叹,他第一次告诉了我们,今后做任何事,都不要抱有定式的思维,捆住自己,也就丧失了创造力。”
学生杜心怡说,“蒙老师还教会我们,要懂得将爱心的力量凝聚起来,办大事。在蒙老师的发动下,我们准备成立一个‘二班基金’,定向使用同学们捐来的款物,用在最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去。他的话真有道理。”
“另类”蒙老师 的启示
■ 记者 杜颖
在海口十中教学楼前,从第一眼见到蒙光伟时,我们的心中有了一丝疑惑,这就是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金色奖牌的老师吗?眼前这个阳光大男孩,俨然从业经历不算深厚,总是上扬的嘴角又与人们传统观念里戴着眼镜、端庄严谨的教师形象颇有出入,他真的能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爱他、敬他,有如亲人?
在办公室和蒙光伟交谈的过程中,课间接连不断地有学生来向他请教问题,开始并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同,可学生越来越多,发现每个孩子向蒙光伟提问的科目都不相同,有数学,有历史,有物理……而他本人教授的课程,仅仅是计算机而已。我们问了其中一个叫陈杰的孩子,你们也有自己的数学任课老师,为什么却喜欢凑到蒙老师这里呢?陈杰想都没想地回答,“喜欢他的解题方式,喜欢他的表达方式,更喜欢的,是他的为人,‘蒙哥’是有魅力的人!”
一句“蒙哥”,令人错愕。当我们走进了初三(2)班的教室,和更多个孩子一起聊起“蒙哥”时,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意,让我们瞬间明白,他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是沉甸甸的,是有如阳光般金色的。孩子们有的说,“全校只有我们班是校运动会集体九连冠!”有的说,“全校只有我们班女生个个都会打篮球!”有的说,“去年和今年,蒙老师带着我们环岛骑行!”竟还有的说,“他还没有女朋友,大龄剩男,上年纪的老师们都替他发愁”……笑声不断,我们知道,青春期孩子的调侃是有些口无遮拦,但心灵纯洁无暇,至少,蒙老师在他们的眼里,被当成了大哥哥,当成一个可以无话不说的,可以探讨人生的,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闹、一起成长的伙伴。
正如他对我们说的,15年来,他最想带给孩子们的,是快乐。
快乐教育,在饱受升学率重压的初中阶段,是一个那么难得的字眼。但谁能否认,让学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教育的真谛!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