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日报》就延津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自选动作”,实行“三级书记例会”制度在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刊发4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党委、政府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创造的鲜活经验给人颇多启示。宣传思想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肩负着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重大使命,毋庸置疑也存在着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前,新乡市正在积极推进“德润新乡”建设,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做最好的宣传,以“看不见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汇聚社会合力。
在“看不见的宣传”中筑牢思想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和“空气”一样,意识形态的价值和力量不容忽视。但以往一些地方过于重视“看得见的宣传”,以致把“空气”搞成了“氧气”,如此“吸氧”过量,一些人对这类宣传就产生了抵触情绪。新形势下,如果仍沿袭过去“一招鲜,吃遍天”的旧模式,不接地气、不练“组合拳”、不善用“十八般兵器”,就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宣传思想工作者一定要练就几把刷子,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相呼应,将“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科学结合,如此才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心就应该在哪儿。基层就是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末梢神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末梢神经”往往最先感触社会风雨、百姓疾苦、群众所需。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既顶天又立地,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贴近“草根”。
近年来,新乡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好故事,用“好”声音消除社会“杂音”;采掘英模“富矿”、营造好人“磁场”;播种“好人”种子,收获“最美”果实;弘扬“德润新乡”、描绘“四美乡村”、倡树“文明知行五个一”;高歌志愿服务、吹拂幸福“佳风”;开办“道德讲堂”、大书“英模故事”……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看不见的宣传”,不断激发新乡的“新能量”,不断打造典型宣传的“升级版”,潜移默化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
在“看不见的宣传”中实现理念、手段创新
“看不见的宣传”是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一种理念创新,它要求我们用开放的思维跳出宣传抓宣传,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习惯思维的定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近年来,新乡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手段创新为支撑,通过建立“中国英模网”、“新乡文明网”等讲好网言网语,通过论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强化全媒体理念,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探索加强通俗性、大众化、具象化的新途径,在全市开展的农村“四美”、“文明知行五个一”等活动中,积极倡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四美”、话文明,“行不言之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落细、落小、落实,把“百炼钢”化做“绕指柔”。像延津县“三级书记例会”制度那样,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解开思想疙瘩相结合,把政策贴心和教育暖心相结合,以心换心、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事实证明,所谓“看不见的宣传”,绝非没有宣传,而是在日益激烈的舆论斗争中的一种理念和手段创新,如此才能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在掌握话语权中不致于“失哑”、“失声”和“失阵地”。
在“看不见的宣传”中筑牢看不见的“防火墙”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我曾经看到一则新闻:去年3月,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其网站的儿童专区“每日语录”一栏,用英文引用了毛主席关于学习的名言,结果该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因此受到批评,网站删除了有关内容,先是改成了“今日无警句”,后又换成林肯的名言。但依然被一些议员斥责“为什么要引用‘共产主义者’的话?”由此可见,外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并非“城门大开”。历史反复证明,谁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力量,谁就很难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
在“看不见的宣传”中筑牢看不见的“防火墙”,就要不怕“火”、不畏难、不骑墙。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绝不当“墙头草”,勇于担负为党和人民坚守阵地的光荣职责。筑牢看不见的“防火墙”,必须牢牢守住理想信念的主线、为民服务的生命线和道德操守的底线,把“看不见的宣传”做得风生水起,在严守阵地、严把导向、严管队伍中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宣传工作规律,做最好的宣传,为建设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共新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