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庙儿沟“万人坑”诉说历史启示后人

丛焕宇

2014年09月09日11:04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庙儿沟“万人坑”诉说历史启示后人

采访人:记者/丛焕宇

被采访人:毕加强 (“庙儿沟万人坑”历史专家、本溪市南芬区退休干部)

贾丽红(南芬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本溪市南芬区南芬庙儿沟,是本钢原料主要供应地之一。百余年来,巨大的露天铁矿源源不断为钢铁工业输送原料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1.78万多个无辜生命的追忆与凭吊。“万人坑”纪念碑、纪念广场、大型浮雕、纪念碑墙,无不诉说着这里曾发生了罄竹难书的血泪故事。

记者:“庙儿沟万人坑”死难者都是什么人?

毕加强: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南芬庙儿沟铁矿实行 “要矿不要人”的野蛮开采。为扩大掠夺规模,以高压手段将我抗日战俘遣送到庙儿沟铁山,投进“明生队”监狱。通过“劳工协会”强抓和哄骗大批华北劳工及当地贫苦农民,一批批强迫上山开矿。劳工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大房子”,吃的是橡子面窝窝头。春夏伤寒肆虐,一批批劳工死亡,有的被送进炼人炉,来不及火化的就被直接扔入庙儿沟东山的乱石坑中,甚至一些长期卧病,还在呻吟的劳工,也被监工、把头强行扔入死尸堆中。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整个庙儿沟铁山,被扔入万人坑的死难者达1.7万多人。

记者:“庙儿沟万人坑”从何时起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

贾丽红:为纪念死难同胞,有关部门分别于1966年和1996两次为遗骨建堂并立碑祭奉,其中,第二次立碑名为“万人坑纪念碑”,并被本溪市列为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有关部门修建了南芬庙儿沟 “万人坑”纪念碑,工程主体由纪念广场、大型浮雕、纪念碑墙等部分组成,担负开展凭吊活动的悼念区。 2009年“庙儿沟万人坑”被命名为辽宁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如何赋予“庙儿沟万人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多内涵?

贾丽红: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南芬“庙儿沟万人坑”遗址,为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内涵,成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教科书和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入党、开展主题教育,中小学生入团、入队、开展主题队会等活动,都将“万人坑”列为必选的教育基地。

1905年,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乘日俄战争爆发之际,开始非法掠夺本溪地区矿产资源。 “九一八事变”后,其独占本溪钢铁公司,将中国被俘人员、关内劳工和农民驱至庙儿沟矿山,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致使大批矿工在此命丧黄泉,至日本战败投降,被遗弃的尸骨已达1.78万多具,“万人坑”因此而得名。

南芬庙儿沟“万人坑”遗址,经本溪市文化局文物考古队考古挖掘、探方200多平方米,累累白骨,形态惨不忍睹。这里真实地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劳工,奴役中国劳工的历史真相,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疯狂掠夺矿产资源的历史罪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