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意见篓子”为啥个个笑逐颜开?

——听延津县百姓评说“三级书记例会”

赵同增

2014年09月01日09:28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意见篓子”为啥个个笑逐颜开?

苌哲涛说,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是一条“致富路”。赵同增 摄

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对特困户进行“家访”。 申长鹏 摄

指着新建成的村“两委”办公室,王志胜喜不自胜,说:“俺村的党员总算有‘家’了!” 郑斐 摄

【核心提示】

8月28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刊发延津县推行“三级书记例会”制度的系列报道之一《“转作风、解民忧、促和谐、谋发展”的有效载体》。延津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独创性做法,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与此同时,也有读者提出质疑,“三级书记例会”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8月31日,记者再次深入延津县农村,面对面采访了几十位基层群众和党员干部。

1“老破路”咋样变坦途?

“以前老百姓见了村干部没个好脸色,村干部说句话没人接茬,村民们个个都是‘意见篓子’!”在魏邱乡北大柳村,党支部书记齐国立看见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可好,乡亲们见了俺都主动打招呼、拉家常,直夸俺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

村民们以前为啥视干部为路人?“意见篓子”又缘何纷纷“变脸”?齐国立说,这一切变化都和村里的道路有关。

几条“老破路”让村民牢骚满腹

提起以前村里的路,齐国立自己也气不打一处来:“北大柳祖祖辈辈没有硬化路,路上大坑套小坑,崎岖难行,俺村人受够这条路的罪了!”

齐国立说,有一年,村民齐国林的妻子怀孕足月即将临盆,却恰逢天降大雪,县里的“120”急救车来到村口却进不了村,村上召集青壮劳力硬把车推进村;接上产妇后却又出不去,大半夜的还是得让乡亲们把救护车推到大路上:“幸亏后来母子平安,要是有个啥好歹,就是人家不埋怨,俺也得难受一辈子!”

4年前,村民苌哲涛买了辆东风小卡开始贩卖蔬菜,趸进好菜怕颠坏,遇到雨天怕出不去,不得已总是把车子停到村东的大路边,自己步行回家,晚上不放心,还得去查看好几次,连个囫囵觉都睡不了。

去年秋收时节,三辆不熟悉路况的大车从村里路过,先后陷到坑里挪不动窝,堵住了生产路,村民们的玉米收不到家里,个个急得直跳脚。

齐国立告诉记者,因为路太赖,村里的小伙子找媳妇都作难,村里的长辈们把责任都推到村干部身上,见了面就数落他。“村里的路一天修不好,我这个村支书就在村里抬不起头!”齐国立说。

但想要修条路谈何容易,每公里路光原料成本就在20万元左右,北大柳村集体没有收入,村民们又都不富裕,农民出工干活不惜力,但这钱谁来出呢?

“三级书记例会”解难题“老破路”变坦途

6月初,齐国立到县委参加“三级书记例会”,在会上反映了北大柳村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万万没想到,开完会的第二天,祁书记(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就带着乡干部和县交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来到村里,在现场开了办公会,当场就拿出了解决方案。”齐国立说,现场会决定,县财政出资购买水泥、大砂、石子等铺路原料,村里负责出工干活,道路质量由县交通局监督验收,尽快解决北大柳村出行问题。

6月20日,北大柳群众期盼多年的村路铺设工程,在村民的一片欢呼声中正式开工;而仅用1个月的时间,5米宽、2.3公里长的主要街道和出村道路就全部铺完,7月22日正式通车。

“群众对修路鼓掌欢迎!无论修到哪家门口,哪户就主动搬出小桌,准备好西瓜、啤酒慰劳施工队,随时供大家消暑解渴!”齐国立说。

记者在村民苌哲涛家门口看到,他卖菜用的东风小卡正停放在门前路边。这个30岁的农家汉子轻轻拍着车门,乐得合不拢嘴:“俺再也不用天天晚上起夜了!”

“修好村里的路,不仅村民的生活改善了,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致富门路,这还是一条‘致富路’!”齐国立告诉记者,村里道路修好一个多月,已有好几户村民新买了小车,还有几户农民准备像苌哲涛一样,买个货车跑运输“赚大钱”。

出台“村道计划”和更多的“老破路”说再见

北大柳村道路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但从村党支部书记们在“三级书记例会”上反映的问题来看,全县还有不少村道和北大柳一样急需铺设改建,这些村该咋办?

“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村道计划’,拟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步解决全县村道公路极差路段问题。”延津县交通局副局长裴明刚告诉记者,交通主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各乡(镇),对全县近千公里村道进行了摸底排查,2014年拟对状况较差的村道进行改建,总长122.09公里。这些项目已与涉及乡(镇)沟通,基本有能力完成配套资金的落实。

“村道计划”显示,新修村道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路面类型为水泥混凝土,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达到C25以上。项目自检合格后,由乡(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县政府组织财政、监察、发改、交通、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对工程验收,验收合格报由包乡(镇)的县领导签字后,财政部门拨付每公里2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

“‘村道计划’采取‘北大柳模式’,农民出工出劳,水泥、大砂、石子等原料由县交通局统一采购,统一配备。”据介绍,县交通局将对所有工程进行全程监管,每一个科级干部分包两个乡镇,全部路段责任到人,哪条路出现质量问题就对负责人进行问责。

据了解,目前,原料采购已进入网上招投标程序,一旦招投标结束,道路修建就可进入具体施工阶段。

啥样“亲戚”为特困户解忧?

榆林乡夹堤村74岁的村民潘朝凤老太太,老伴几年前去世,留下她和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儿子相依为命,沉重的生活压力曾让老人整天愁眉不展。

“老太太这一段可高兴了,脸上带笑,走路带唱,俺好几年没见她这样了!”潘朝凤的邻居魏素梅发现了老太太的变化。

究竟是啥事,让老太太一扫愁容、喜上眉梢?

穷困交加古稀老太“命如黄连”

潘朝凤的儿子张思辉今年40岁,从小因病落下肢体、智力、语言多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就连系鞋带、系腰带这样的小事都得老太太照料;又因为只有一两岁孩子的智商,生气的时候还对老太太又推又搡,不小心还会伤害到老太太。

儿子让老太太最发愁:“我就担心哪天我死了,孩子该咋办?”

潘朝凤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早就成了危房,后山墙上裂缝纵横,一下雨就漏。有一次,不愿意麻烦别人的老太太自己爬上房用塑料布盖房顶,脚下一滑滚落下来,摔得几天起不了床。

“啥时候房子能不漏雨,俺就满足了!”这是老太太的最大心愿。

“亲戚”来了老太太日子苦变甜

夹堤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兵说,村里已为潘朝凤娘俩协调办理了低保,在日常的小事上也能随时提供帮助,但对老太太一家的生活状况改变不大。

两个多月前,张成兵在“三级书记例会”上,把潘朝凤一家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希望能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

让张成兵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县委书记祁文华就带着县人大、民政部门和乡干部来到了潘朝凤家,给老人带来了米、面、油和几百块钱的生活费,一起查看老人的居住环境,拉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主动要和老人“结亲戚”。

这“亲戚”可不是徒有其名:县里为老人协调了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县人大办公室对老人进行“包户”,负责为老人翻盖新房的全部事宜。潘朝凤说:“这俩月,祁书记到俺家串了四次‘亲戚’,次次都不空手来,邻居们都羡慕俺这个老婆子!”

如今,潘朝凤家的西屋已大头落地,只差门窗和粉刷。有智力障碍的儿子也对新房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划着非让老太太把他的床铺搬进新房,一天到晚在房间里到处转转摸摸,高兴地又叫又笑。

“几十年了,俺总算要住上新房子了,俺心里这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潘朝凤开心地说,“新亲戚”还告诉她,完全不用为儿子的将来担心,有困难大家扛,共产党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

结对帮扶特困户家家都有“新亲戚”

在延津,除了潘朝凤一家,还有61户特困户也都有了“亲戚”的帮助。

6月中旬,县委办、县民政局对各乡镇上报的特困户逐户进行调查,确立62户急需帮扶的特困户名单,明确了帮扶单位。

“三级书记例会”要求,各单位和各乡镇要组织帮扶干部到特困户家中走访慰问,走访慰问要做到“四个看一看”,即“揭开锅看一看吃的什么,打开衣柜看一看穿的什么,坐上床头看一看铺盖什么,拉拉家常看一看盼望什么”,把困难群众真正当做自己的家人、亲人。帮扶干部要详细了解结对帮扶的特困户家庭情况特别是主要致贫原因,并根据不同帮扶对象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延津还对每个帮扶对象建立了台账,包括帮扶对象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帮扶方案、帮扶责任人等。实行定单位、定人帮扶。要求民政部门将尚未纳入低保的特困户,统一纳入保障范围,并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老支书缘何焕发“第二春”?

想去司寨乡大留固村一趟真不容易:从县城出发,向北向东再向南,弯弯绕绕近1个小时,最后在乡党政办工作人员带领下,才总算找对地方。

大留固村距县城15公里,位于延津、封丘、滑县三县交界处,年近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胜说:“俺村有俩缺点,一是偏二是穷。”

先天不足老支书“得过且过”

几十年前,在村里还是一般党员干部的王志胜,就想方设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靠遍地都是的柳条发展柳编产业,大留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柳编村”、“富裕村”。

好景不长,近几年,随着大留固村自身缺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完全跟不上柳编产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初具规模的柳编企业纷纷搬到村外,党员干部也逐渐对发展丧失信心,大留固村又恢复原貌成了一潭“死水”。

“村两委办公室破旧不堪,基层党员连个‘家’都没有,群众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更别提什么‘凝聚力’、‘战斗力’了!”

王志胜说,原来的村室是砖木结构瓦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年久失修,椽子檩条都沤糟了,房顶有个大窟窿,一到下雨天村两委成员就得爬上房顶用塑料布挡雨。“有一回,村会计王志学从房顶的窟窿里漏了下去,幸亏眼疾手快抓住檩条才没摔着,就这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样的村室,根本无法正常办公。王志胜说,村干部认为大留固村成了“三不管”,干事热情被消磨一空,个个心灰意冷,没有了斗志和进取心,就连他自己也“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此情况下,村道破损、经营场地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留固村从原来的“先进村”变成了现在的“普通村”。

村室翻新老支书有了“新梦想”

在6月19日召开的“三级书记例会”上,王志胜代表大留固村发言,反映了村内道路坑坑洼洼,村委会办公室严重漏雨,影响正常办公,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况。

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让王志胜大呼“想不到”。

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祁文华就来到了大留固村入户访民情,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调研会上询问相关工作安排,现场开会拿出解决方案。

7月20日,祁文华又一次来到大留固村,看到的是,村内道路路基已处理完毕,旧村委会办公室也正在拆除,3.6公里的水泥路和16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正在铺设和建造……

“目前村室主体已经完工,光剩下粉刷、门窗等工序,就可以入驻办公了。”

王志胜告诉记者,祁文华两次来到大留固村调研,让他感到鼓舞;县里专门拨付资金帮他们盖村室、修村道,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三级书记例会”传达的讯息,成了他和村里其他党员干部的动力。

“下一步,就看我们自己的了!”王志胜说,他准备争取让搬出去的企业重新返乡投资,还准备考察其他易操作、能致富的项目,带领全村群众大干一场。

“村室计划”让基层党员有了“家”

“我县今年将斥资350万元,新建、翻修59个村室。”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永体说,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把村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利于提高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进性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两委”班子不健全的村,延津通过调整、选派等方式,全部配齐了“两委”班子;针对班子弱、软、散的村,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班子战斗力、服务意识明显提升;针对班子不团结、内部矛盾多的村,化解班子内部矛盾,村级工作健康开展;针对村务、财务管理混乱的村,抓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级事务;针对派性问题突出、信访矛盾集中、村情复杂的村,通过做好信访户的思想工作,解决一批长期遗留的信访问题……

一手抓村室建设,一手抓班子建设,目前,延津县正在努力使全县农村“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的党员队伍,建立一批好机制”,使村级党员干部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放开手脚谋发展,把延津农村建设得美丽富裕、风清气正、和谐稳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