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让雪域明珠更加璀璨——北京援建拉萨20年纪实

2014年08月25日08:4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让雪域明珠更加璀璨

拉萨纳金乡卫生院,来自北京999急救中心的援藏医生正在给一位藏族小女孩诊治。李嘉瑞摄

由北京投资3467万元建设的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黄瓜、辣椒、西瓜、草莓等蔬果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将促进当地180家农户就业,预计户均年纯收入可达2.8万元。通讯员 柴济东摄

北京援建拉萨市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通讯员 柴济东摄

“范书记,来,坐下喝杯酥油茶嘛!”“李县长,你天天检查卫生,马路上的纸片都吓跑了!呵呵。”

每天晚饭后,北京援藏干部、挂职拉萨尼木县县委书记的范永红和副县长李鲲鹏经常带着一拨人绕着县城边散步边与农户聊聊天,县城不大,转完一圈也就40分钟。散步是高寒缺氧地区唯一能做的运动项目。

老百姓都认识他们,都会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聊上几句。分管市容市貌的李鲲鹏更是被老百姓打趣“天天借散步之名检查卫生”。

这是北京援藏干部的一个缩影——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并努力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过去20年间,北京先后向对口支援地区拉萨派出7批共560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200多个项目,全方位推动援藏工作取得新进展。拉萨群众文体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填补了高原上的诸多空白;北京知名企业先后投资200多亿元,有效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20年来,拉萨地区生产总值从14亿元增长到了304亿元,城镇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14元增长到了21427元。雪域明珠拉萨正变得更加闪亮迷人,这里面无疑也凝结着北京的一份贡献。

教育投入6亿元

让拉萨孩子有更好未来

稍加留意,拉萨城里随处可见“北京”痕迹:北京东路、北京中路、北京西路、北京大道,还有一个赛一个的有名小学:海城小学、海萨小学、海淀小学、北京小学。

为什么“北京”这么多?这要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分片负责”原则说起。作为首都的北京被确定对口支援西藏首府拉萨。

1994年,北京援助当雄县90万元,新建宁中乡二小教学楼和宁中乡曲才村教学点,拉开了北京援建拉萨当地小学的序幕,一大批小学陆续建成或改扩建,其中援助海淀小学改扩建就达三次。

时光回到2001年,建校20年的罗林小学改名“海淀小学”。“老师说,海淀是北京的一个区,希望大家记得感恩。”海淀小学2001级学生江措回忆。

海淀小学副校长谭莉记得,2000年以前,学校勉强平整的沙土地上,小学生们伸胳膊蹬腿做着早操,每天在煤渣跑道上跑步,一脚踩下去硌得脚发疼。体育课,球类运动想都不敢想。此外,因没有食堂,学生们每天中午只能出去吃快餐,或用零食、方便面对付。2013年7月,北京援建1600万元对海淀小学第三次改扩建,除新建两栋多功能教室、教研综合楼外,还有了塑胶运动场和食堂。

20年来,北京市支援拉萨教育资金投入总量6亿元,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等教育阶段,使得拉萨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从而拥有更好的未来。其中,1998年和2010年北京共两次援助2473万元建造的北京高级中学,如今是全西藏最知名的两所高中之一。

1995年,北京就开始“既投资又派人”的教育援藏方式,先后选派14名教育干部支援拉萨。此外,近百名教育专家到拉萨讲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作为培训基地,为拉萨培训教育工作者近1200人次。

下月,在拉萨拔地而起的北京实验中学将迎来首批3000名学生。拉萨市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姬云鹏介绍:“这次,我们将有50多名北京教职工来任教,让孩子们不出拉萨就能享受到内地西藏班的师资配置,这也是北京首次大批派出教师队伍进藏教课。”姬云鹏说。

傍晚,太阳西沉,北京实验中学的喷泉摇曳,映照出迷人的光泽。

投资7亿多元建现代化群众文体中心

“如果西藏孩子从小在这儿踢球,中国足球肯定后继有人。”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承建方、北京住总集团项目负责人王伟强常和同事冲着脚下的工地自言自语。他们更爱说:“要是国足主场放这儿,哪个外国队是对手?”

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海拔3646.4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也是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北京援藏单体项目。

“三年来,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成熟,我们吃的苦都酿成了甜。”王伟强个儿不高,脸膛黢黑。

2011年8月,项目奠基勘察发现,文体中心规划用地位于拉萨河的山前冲积扇地带,直到很深的地下都是液化土层,没法直接打地基建楼,且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差达到十几米。打个比喻,就是一碗倾斜的粥,地质情况远比北京干项目复杂得多。

地质专家从北京赶来重新设计,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打下400多根桩基,再把高差和体育场的两层结构结合起来,避免了大规模填地或掘地。

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建设项目规划投资7.35亿元,这将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除能承办各种国家和地区级的重大体育赛事外,还能承办各种大型文艺表演和商业展销活动,将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高原上施工是重体力活儿,高寒缺氧无疑成了大敌。为了不影响工期,怎么办?在当地请藏族工人。藏族小伙儿多吉普拉之前在家务农,种青稞一年收入几千元。到工地后先是从杂工干起,最初月薪3600元。跟着北京师傅学了两个多月,开始干木工,工资也涨到了4500元。自项目开工至今,先后有500余名拉萨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工地上就业,平均月薪4000元。

北京在拉萨不止援建了文体中心。“妈妈,快看,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哲蚌寺……”如今,拉着妈妈去坐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的摩天轮,成了6岁的藏族小姑娘卓玛最喜欢的周末娱乐活动。

“德吉罗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宝贝”。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游乐园,也是拉萨第一个有大型项目的游乐园。

德吉罗布儿童乐园常务副总经理央金介绍说,游乐园共有14个娱乐项目,针对高原地区特点做了适当调整的摩天轮、海盗船、大摆锤等经典大型项目很受欢迎。“去年六一开业至今,累计接待了13万人次了,最多时候一天两三千人次。”

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北京援藏资金2500万元,北京首旅集团投资2500万元。“世界上好多游乐园没遇到的施工难题我们都克服了,摩天轮首批部件从沈阳的生产厂家运到拉萨,途中几经周折就花了半个月。光是摩天轮的所有组装部件,就需要调动近20辆12.5米长的载重板车。”

建高效日光温室

丰富拉萨“菜篮子”

“西红柿、洋葱、卷心菜、芹菜、胡萝卜,要不都来点吧。”八廓街附近的农贸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蔬菜让旺姆大妈挑花了眼。“20年前,夏天饭桌上只能看到土豆、萝卜和白菜,到了冬天,顿顿喝酥油茶、吃糌粑,吃风干的牛羊肉。”

长期以来,拉萨蔬菜短缺。北京援藏干部到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北京高效日光温室移植过来,发展拉萨的 “菜篮子”。先后从北京市农科院引进9大类22个品种的蔬菜在拉萨试种。投入援建资金1668.79万元,建成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这也是西藏首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

“很多农户没经验,又嫌种菜累。我们让一批农户来试种。看到他们致富了,农户们争着来了。”羊达乡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普穷说,以前,羊达乡群众以种青稞为生,一亩地年收入800元钱,刨去水电肥料,纯收入也就200多元。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种,1个棚不到一亩地,一年收入1.6万元,整整翻了20倍。“比如说一棚西瓜产量6000斤,一斤卖3块钱,毛收入就是1.8万元。”

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蔬菜直通车……羊达农业示范园从一起步,就借鉴了北京的生产模式和种植技术。“我们去北京的花乡、昌平都学习考察过,下一步我们还要引进北京的牛奶草莓、音乐草莓、彩色水果等高端农产品。”普穷说。

敢有此雄心壮志,源于羊达示范园如今产品供不应求的喜人景象。普穷说,前些年,拉萨蔬菜全靠内地输入,自从有了温室大棚,冬天本地和外地蔬菜的比例能达到4:6,而夏天最高时能达到3:7。羊达示范园有360栋大棚,但产量还不足拉萨需求量的5%,市场非常广阔。

如今,蔬菜大棚在拉萨乃至西藏都遍地开花,拉萨当地人的菜篮子丰富和充盈多了。截至2013年底,拉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7.1万亩,其中,保护地面积1.85万亩,品种达100余个,产量达26.1万吨,蔬菜自给率达到了85%左右,拉萨吃菜全靠内地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饮食结构不健康,老百姓患高血压、胆囊炎、痛风等疾病很多,现在大家吃蔬菜多了,医院的就诊量也少多了。”羊达乡乡长刘军说。

北京援藏干部、拉萨堆龙德庆县县委书记陈献森已给种植户们规划了更广阔的蓝图。附近的那曲地区海拔更高,蔬菜缺口更大,他表示希望批量采购蔬菜;温室大棚还可以引进藏红花、藏灵芝等高端药材种植。

8期医疗队

赴藏治病救命

海拔5000米的山路上,一行“白大褂”们艰难行进着,手脚并用一点点攀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下百米深的山谷。可来自北京的援藏医生史旭波带领的北京援藏医疗队意志坚决,一定要把义诊送到此前没人去过的角落——楚布寺后山。

按传统,闭关修行的僧人要在楚布寺后山的修行地苦修多年,期间不得与外人见面,大夫们自然也不例外。山顶上,大夫们席地坐在闭关院落的门口,僧侣们轮流将手臂从厚重的门帘里伸出,量血压、测心率、做记录、发药品……

特殊的隔帘义诊结束了。临走时,僧侣们伸出手来握手,并送上祈福的小礼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示感谢。史旭波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继续为出行不便的农牧民看病送药。

在拉萨这片土地上,北京的援藏医生们已经习惯了类似新奇、焦急和感动的诊治经历。

尼木县大部分地域是农区,当地人习惯在家分娩,导致孕产妇与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2003年到2013年,因县医院没血库,手术室不达标,很多危重孕产妇需转诊送到130公里外的拉萨去,风险高,费用大。

去年,在北京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手术室重新开张。“所有都是从零开始。”在县医院工作的援藏医生李敏,手把手教大家术前准备、术中患者体位、消毒、无菌操作、术后用药护理等。

第一例手术是一位第五胎的孕妇,血压最高时170/120mmHg,始终降不下来,李敏建议剖腹产。手术很顺利,十多天后,产妇和婴儿顺利出院,临走时给李敏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北京派来的援藏医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医院一位当地工作人员翻开档案介绍,从1995年开始,北京共派了7批援藏干部,每批都有一名妇产科医生。多年坚持下来,婴幼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降了7个千分点,前几年每年至少有一例孕产妇死亡案例,2012年至今零死亡,这在以往很难做到的。“以前妇产科每周往拉萨大医院转诊一个,现在1个月才一个。”

自1995年开始,北京共选派出卫生管理人员10人、医疗队8期78人赴拉萨开展卫生援藏工作,投入大量援建资金,完善了市(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服务楼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医疗设施设备,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市卫生局专门调拨价值170万元的呼吸机和X光机援助拉萨市,同时选派了医疗专家到拉萨市讲授防治非典专业知识。今年投入2717.5万元新建当雄县纳木湖乡和羊八井镇卫生院。

援藏人物素描

和当地群众并肩苦干,哪怕牺牲

29岁的刘东波在北京住总集团工作了6年。2011年,他和女友张雪毅然决定到拉萨援建。刘东波负责现场管理,施工区域十几个分包,几乎每个点他都得爬上爬下把关检验,尤其在本地工人技术不纯熟的情况下,他把关就更得严格。三年来,他除了每年春节回趟老家外,其余时间一直坚守在工地上。张雪高原反应强烈,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可为了陪着丈夫,也只能输输液、吸吸氧,继续坚持。

2012年,俩人在工地上举行了高原婚礼,能做的也只是请工友们吃颗喜糖,一起聚餐庆贺一下,吃完接着上工地。“我们俩婚纱照到现在还没拍呢!等着明年工程完了,我们回到北京好好补办一回。”张雪一脸憧憬。

“这儿有夫妻俩,有父子俩,好多人都是拖家带口来高原干工程,想的就是绝不能给北京丢脸。今后,拉萨老百姓一提北京援建工程就一个字:牛。”住总集团在拉萨的项目负责人王伟强言语中带着一丝刚毅。

高寒缺氧、工作繁重、基础薄弱……这些困难,在援藏干部看来都司空见惯了,在拉萨一天,就得流一天汗。

可惜,牺牲的援藏干部陈北信就永远唤不回了。

2007年,原崇文区干部陈北信踏上援藏之路,挂职当雄县副县长。三年里,他除了正常休假和出差,一直忘我地工作着,当地干部群众打心眼里喜欢他,见面就喊“阿达啦”(当雄藏语,意思是“很亲很亲的人”)。认识他的农牧民群众来县城时,只要有时间,都喜欢找陈北信,或给他带点自家做的酸奶、干肉;或跟他随便说说话儿;或就只是看他一眼,问个好、握个手。

当雄县纪委副书记张国喜回忆说,老陈有高血压,但一忙就忘了吃药。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为保障青藏线的通畅,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走上铁道日夜守护。陈北信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得值班,冒雪出去巡线。有几次累得住院,输液针头都不拔,一直吊着输液袋。

2010年6月23日,年仅41岁的陈北信还有1个月就结束援藏返京了,却不幸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进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进行抢救。“当天,我们说自己做晚饭,问他想吃什么,他刚去纳木错检查回来有点累,说不想吃。过了一会儿,他说出去办事,没一会儿就听说老陈出事了。”时任当雄县委办主任的张国喜回忆说,老陈送到县医院一查,血压200多,口服降压药都喂不下去,后来医治无效病逝。

“老陈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别人,人走了还有好多别人的欠条呢。”张国喜眼圈红着说,送别那天,县里去了好多干部和群众。

记者手记

掌声送给援藏工作者

一提起西藏,很多游客陶醉于神山圣湖的雄伟,迷恋藏区群众虔诚的信仰,总觉得“如果世上真有天堂,那一定是西藏这样”。

去年8月到12月,记者有幸在拉萨援藏5个月。踏踏实实待久了才知道,别说东奔西跑干活,待着不动都胸闷气短。拉萨的冬天能缺氧到什么地步?平躺着憋得没法儿睡,只能半卧或坐着等天明。两人一组吃饭出门相互叫着,怕的就是有人犯了高原病,另一人能及时发现。

援藏不简单,抛家舍业到高原上埋头一干就是三年:东城人力社保局的赵晔,3年援藏期满又续3年,被大家打趣“找女朋友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藏区”;援藏干部苏云华买了近百斤的萝卜、白菜和土豆,花100多元雇三轮车硬是送到结对帮扶的格日寺里;北京热力集团的胡晓冬忙着拉萨供暖工程,妻子找了家离单位近的幼儿园,上下班顺路接送孩子;工程负责人段文博去接设备,路上遇到翻车事故,所幸无大碍……这样的故事可以说上一箩筐。

援藏更不容易,绝非盖座楼、修条路、建房子那么单纯,需要先走进群众心里去。基层走访中,北京援藏干部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先请教当地藏族干部“这么说这么做对不对”。大家学藏语、学藏歌、跳藏舞,为的就是和藏族群众成为一家人。

援藏不光是尽职,还得尽心,每次进藏都不是远离,而是回家。

把宝贵的年华倾注到了千里外的雪域高原,在繁华世界的边缘,援藏干部喘粗气、吃药丸,却努力寻找着光荣和梦想。我们应该由衷地为他们鼓鼓掌。(记者 陈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