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震区,一位让我感激不尽的向导

任仲然

2014年08月25日15: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月12日,鲁甸地震灾区连续下了两天雨,今天一早又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这里通往李家山堰塞湖的土路积水遍地泥泞不堪。这是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路,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路。所谓的路,只有当地放羊的村民偶尔走一走,据说爬上一座大山可以看到牛栏江上因地震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这些都是我在后来才知道的,此行开始的主要目的是看望震中村寨的受灾群众,打算为他们尽些绵薄之力。

这个村叫光明村,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地震使许多房屋倒塌了,村里有60多人遇难。40岁的村支书一身泥土,一脸疲惫,但眉宇中透出了执著和坚强。他带着我来到一个较为开阔的山坡,指着远处冲击出很高水柱的山坳处说:“那里就是堰塞湖分流口,昨天打通出水了。”我问:“这个分流口是水电站的引水洞吗?”村支书肯定地说:“不是,它是一个乡路隧洞,大卡车都能通过,过去村里拉东西经常走这个隧洞。”看来情况总会有些不同的说法,我原先听说的是水电站引水洞,到现场看到的则是乡路隧洞。两种说法可能依据有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或许水电站的引水洞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乡路的隧洞吧。

看完这个堰塞湖分流口后,村支书显出有些神秘的表情,问我想不想从这里上山从高处查看堰塞湖,在那里会看得更真切。我疑惑并有些惊奇:“这里也能看到?不是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吗?”村支书说:“可以的,汽车再往前开一段山路后,就会遇到一个能望见巧家、会泽两县的大山头,爬到山顶上能看到堰塞湖大坝和湖区的整个情况。”

我从未听说过在光明村这个方向还能通向李家山的堰塞湖,而且是居高临下的观察。村支书这么一说,我原来觉得很难的事情,到了现场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决定上山顶看看。

按着村支书的指引,汽车继续往前开,路越走越狭窄越陡峭,滑坡山体一处接着一处,雨时缓时急,山洪冲下来就像泥石流,此行已初露险状。前边没有路了,汽车只得停下来,我穿上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泥水中。穿过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村落,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不是想象中的残垣断壁,倒在地上的土坯全部成了一潭一潭烂泥。几位遇难老人和儿童就是从这些废墟中挖出来的。在强烈地震面前,农民的土坯房显然不堪一击,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这番景象令我心痛不止。

走过一个帐篷前,村支书向一个正在清理杂物的年轻人随口说了句我没听清的话,小伙子就一跃而起快速走在了上山队伍的前面。我当时心想,村支书真有威信,村民对他竟然如此敬重和服从,不过后来的事情让我知道,这位朴实厚道的年轻向导更使我由衷感激和尊敬。村支书一句话,小伙子成了我们爬山查看堰塞湖的向导,由此也就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查灾之旅。

在一个山角的转弯处,向导给我砍了一根竹子当拐棍,使我向山上攀登多了一个支撑点。年龄不饶人,爬山越岭没有摔倒,除了向导的悉心搀扶,还多亏了这根竹拐棍。雨还在不停地下着,雨衣也起不了多大作用,鞋湿透了,衣服湿透了,裤腿上全是泥,这么多年下乡此次最狼狈。

山路崎岖,向导一手挥着柴刀,为我们砍去荆棘,一手挥着木棍,拨开挡路的树枝。爬山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帮助我踏实脚下的稀泥一步一步靠近顶峰;下山的时候,他几乎是用身体拥挡着我,搀扶我一步一步从高坡上往下挪移。小伙子话语不多,眼神有些惆怅忧郁,但行走起来轻盈快捷,从一个小山坡跳到另一个小山坡就像走在平路上。

开始山路两侧还有一些花椒树,后来满山都是灌木丛生,次生林中松树杂木居多,植被相当不错。也许正由于山上的植被好,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才未波及到这里。山路越来越难走,到山腰上就一点也看不出路的痕迹了,全靠小伙子舞着柴刀砍出丛林缝隙,人只能弯腰钻过去。

再向上攀爬一程,路滑路险没有路已经都不可怕了,可怕的是我有生以来才明白什么叫山崩地裂。对面的大山看起来并不太远,几公里长的山体崩塌滑落,把江水拦腰截断,高山峡谷堵塞出来一个险情高悬的大型水库。这条江本名叫牛栏江,现在大概应该叫“山拦江”了。

接近山顶坡度变得平缓,所见的地裂处骤然增多,窄的裂缝能陷进一只脚,宽的裂缝大腿都能掉进去,长度有十几米、几十米看不到头,向丛林中撕扯着延伸,幽暗处裹挟着恐怖的气息。我有些心惊地问向导:“以前见过这样的裂缝吗?”他说:“没有,地震后才出现的。”踏着地裂的边缘,我脚下的步子越来越不稳,似乎觉得山体在移位下滑,心里真的是没底了。

接近顶峰,视野愈加开阔,对面滑坡的山体目不忍睹,用“惨烈”两个字形容毫不为过。战战兢兢迈过几条山体的裂缝,离悬崖只有两三米远,驻足探头下望,堰塞湖惊现眼前。昨天和今天的雨,使水位又有些上升,但水色不是那么混浊了,透出了淡淡的蓝绿色,但湖面上漂浮物很多。正在探头看时,我被身后的同事拉了回来:“太危险了,赶紧撤,山体随时都会塌下去。”

是的,我所站的位置距离堰塞湖面大概有千余米落差,这里所能看到的是对面山峰大面积崩塌,其实我站的地方也是滑坡山体,只是峭壁之上看不到自己脚下有多么危险。我们一行几乎同时意识到了面临的极大危险,于是匆忙地相互拉扯着往山下撤。撤退返回有些慌乱,慌到不择路的程度,这过程中年轻向导总是把安全的地方让给我,把有危险的地方留给自己,时时处处关心着我的安全,而对自己的安危表现出无畏和淡定。他虽然在山间跳跃着,但是心很细致,手臂很有力,只要我的脚下稍稍一滑,他都会瞬间拉上我一把。

此时,我全身湿透了再湿透,雨水从外往里淌,汗水从里往外流,虽然雨水不少,但好像汗水更多,这时真的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真谛。尽管冒了这么大的险,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勘察灾情,抢险救灾,只有到了现场到了第一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才能知道面临的危险在哪里,需要采取哪些管用的措施加以防范,对灾害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从山上回到年轻向导家的那个小村,往返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有些后怕。在帐篷前的泥水地里,我和小伙子聊了几句,本来是想说点感谢的话,没想到年轻向导说的话句句都令人震惊:“我25岁了,平时在煤矿打工,爸爸在地震中死了,妈妈在地震中受伤了,已经被送到了县医院。房子倒塌了,什么东西也没挖出来。”他指着被砸扁的铝饭锅,向我述说着地震造成的不幸……

小伙子的泪水在眼眶里转着,身后是他幼小的孩子在帐篷里爬,面前就是他那倒塌的土坯房屋,烂烂的平平的躺在那里,连一米高的残墙都没有留下。年轻向导家的废墟,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做夷为平地。

我的向导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呵!上山下山他一直在用心地呵护着我,用力地搀扶着我。其实他是最需要抚慰的人,他是应当由我来帮助的人。可是,我不但没有为他做一点点事,反而让他为我担心受累冒险,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与年轻向导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相处,让我看到了他的善良,看到了他的坚毅,看到了他的无所畏惧,看到了他的伟大崇高!当村支书让他做向导时,他完全可以推脱不跟我们来,他的理由会很多——照顾孩子,清理废墟,失去亲人的悲痛……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就来给我们带路。而且,带路的过程中,他完全可以只管往前走,其他事情不管不问也没什么,拉不拉扶不扶都不是必须的,但他用心用力地做了。

向导虽然年轻,但给我带的路何止是去看李家山的堰塞湖?人生的境遇有许多偶然性,或许某一次就能让你大彻大悟。这次光明村之行,村支书和小伙子向导共同给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相关专题
· 任仲然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