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汉绘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眼镜、智能头箍、智能手表、智能鞋、智能衬衫等造型时尚酷炫、功能强大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其能够提供专属的、个性化的服务,深受包括部队官兵的青年人喜爱。然而,这些电子“穿戴设备”进入军营后,给官兵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给部队安全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带兵人的高度重视。
可穿可戴
新潮设备悄然入营
自从前不久买了一个某型智能眼镜后,陆军第40集团军某旅中士小方成了连队的“新闻人物”。一戴上造型拉风、外观酷炫的智能眼镜,他就遭到战友的“围观”,好奇的、欣赏的、咨询的接连不断。对于小方的眼镜,连队主官犯了难:说违规吧,各项规定里还真没有与之相关的要求;说不违规吧,可这个高科技产品,怎么看都不简单。最后,指导员只是叮嘱小方“注意使用时机、不要引起关注”,此事就算画上了句号。
无独有偶。最近战士小胡的女朋友心疼他训练辛苦,送他一个能记录运动中脉搏、血压等数据的智能手环,小胡可根据数据调整训练状态和强度。女友在电话中对他说:“我不能在身边关心你,就用小小的手环来代替吧!”小胡每次训练都戴在身上,弄得连队干部直挠头:强行没收吧,怕伤了战士的心;听之任之吧,这小小手环却有蓝牙、GPS定位等功能,泄密咋办?
同样的烦恼,也困扰着指导员姜红宇。前不久,连队战士小朱过生日,家人给他寄来一款集时间显示、无线网络、拍照摄像、文字输入存储等一体的智能手表,虽然小朱一再保证不戴在手上,只放在兜里当作普通手表使用,但姜红宇还是不敢冒险,反复做小朱的思想工作,硬是盯着他把智能手表寄回家才放心。
能拍能存
管理难题相伴而至
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装,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穿戴设备”,如今进入官兵日常生活,然而在带来新鲜、便利的同时,这些设备会不会有隐患?该旅既没有听之任之,也没有一禁了之,而是将相关专家、业务部门和基层代表请到一起研究问题。
“‘穿戴设备’可没那么简单。”通信科科长先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它们大都需要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支撑,存在失泄密隐患。”
“‘穿戴设备’戴在身上违反军容风纪,即便放在兜里,但其大多具备WIFI、蓝牙、GPS定位等功能,功能一旦开启,就像一个‘隐形炸弹’。”军务科科长补充道,“在敌特面前,这些设备就是最好的窃密通道。比如,通过入侵智能眼镜的摄像头,敌特可以监控我们部队的活动。”
“有些‘穿戴设备’看似很好,但对于从事特殊职业的军人来说,长期使用,就如同无形中招来一个‘特洛伊木马’。”保卫科科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环,因其详细印刻着你的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生活偏好和工作痕迹,只要连上网络,这些私密数据就会变成公开的秘密。”
加强管理
安全保密慎之又慎
“新潮”背后的隐患不容小觑,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针对官兵购买、使用“穿戴设备”出于猎奇心理,对其功能和隐患不甚了解的问题,该旅专门邀请驻地公安相关部门为官兵讲解设备的构造原理、恶意软件攻击等方面知识,并现场进行技术演示。
同时,该旅专门制定下发《穿戴式智能设备管理使用规定》,明确在营区内、训练场等地方不得使用“穿戴设备”;在会议室、保密室、训练场等重点要害部位设置临时储存箱,安装屏蔽仪、检测门、电子狗等设施,严禁私自带入智能设备;对官兵的“穿戴设备”进行登记备案、统一管理……
此外,他们还对拟购买“穿戴设备”的官兵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打消念头;对于官兵家属和亲朋,则着重讲明部队相关管理规定和失泄密危害,让其杜绝给官兵寄送设备的想法。
该旅政委赵立介绍说,加强可穿戴设备的管理,得到了官兵及家属、亲朋们的充分理解和认同。不少官兵表示,道理听得明白,危害看得清楚,购买使用自然谨慎。
知识普及
“穿戴设备”泛指体积小、重量轻,由用户穿戴和控制并持续运行和人机交互的计算机设备,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智力、延伸人的感官等。如今,其主要用于民用智能终端领域,并已开始引领电子消费的新热点,衍生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背心、智能袜子和智能靴子等产品。当然,“穿戴设备”也有其发展局限,比如,造价高昂、容易泄露隐私、电力续航时间短等。但从长远看,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穿戴设备”很有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的标配。(邹文强 姜玉坤 苗坤)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